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医药流通

30年前药品统购统销之利弊 效率低下 滋生腐败

来源:医药经济报
摘要:在分析30年前药品统购统销模式的利弊之前,首先应该认识产生这种模式的时代背景。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不是医院是否豪华、设备是否先进、药物是否满足需要,而是有没有起码的卫生保障。30年前,全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机构)......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分析30年前药品统购统销模式的利弊之前,首先应该认识产生这种模式的时代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国家基本是照搬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不能否认搞计划经济有当时的合理性。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不是医院是否豪华、设备是否先进、药物是否满足需要,而是有没有起码的卫生保障。那时的中国农村,曾广泛地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当时以“赤脚医生”和“一根针,一把草”为标志的低廉而又便捷的村级卫生服务方式,使计划经济时期全民医疗卫生保障成为可能。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30年前,全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免费和低费的服务。这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投入由政府全额埋单,药品实行“统购统销”(即统一定点生产、统一购买、统一配送);药品价格,由物价部门统一掌控。

  药品统购统销模式的利——

  1.体现公平:药品实行统购统销,所有药品都是统一生产、统一购买、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同一区域内,全民享受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一样的,提供免费和低费的药品也是一样的。尤其是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多地向贫困人口、失业救助人群倾斜,体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公平性。

  2.彰现公益:“统购统销”模式下,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单位不存在趋利性。药厂不会通过增加药品生产来增加收入,或通过生产换“马甲”的药品提高经济收入,药品也不存在价格虚高的问题。药品经营者,也没必要背着挂包,在各家医疗机构里满院子串,推销药品。医生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1.5元(本科毕业的),不管在大医院还是在乡村卫生院,也不管你治疗病人的多少,都是这个收入。所以医院也没有滥开药、滥检查、乱收费的现象,医疗服务完全是一种公益性劳动。

  3.保障有序:药品流通是“计划购销”模式,不需要“营销”。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按国家下达计划执行,所以计划内的药品供应还是有保障的。尤其是对一些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如地方性克丁病、头癣、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的预防和治疗用药,政府都是免费提供药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消灭血吸虫病,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2000万血吸虫病患者实行全部免费治疗。另外,国家在全国建立了13个药品储备库,这种药品储备体系,为应付灾情、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药品供应,做到了保障有序。

  药品统购统销模式的弊——

  1.效率低下:药品实行统购统销,药品有政府“包产包销”,药品科研、生产缺乏创新动力;由于效率低,药品供应和配送有时未必能及时、足量,患者用不上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医院既没有生存压力,也没有发展动力;医务人员同样既没有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的动力,也没有向患者提供热情、周到、优质服务的积极性。这一切都源于政府对企业和劳动者统得过多、过死,使其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从而阻碍了医药事业的发展。

  2.供需失调:药品统购统销政策强调的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在事前计划,不符合市场供需规律,容易出现供需失调。另外,要解决药品供需失调,必须进行事后调节,这样势必增加管理成本。

  3.滋生腐败:实行药品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形成医药行业的大垄断格局,行政部门垄断整个药品市场——从药品研制、生产、销售到使用,使某些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和资源过度垄断,容易为一些权力拥有者(单位和个人)造成了权力寻租空间,滋生腐败。

  利与弊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利必有弊。30年前的药品统购统销模式亦是如此。
作者: 2008-1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