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考虑?一百个企业可能会有一百种以上的答案。
通常大家都有一个简单的共同认识,无论是什么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大了,肯定就要把它纳入战略的范围来考虑,因为这笔钱一般两三年内收不回来,一旦有了什么闪失,事关企业生死。
然而所谓战略绝不仅如此,正确的战略选择对于
原料药企业来说格外重要,因为这个产业往往基础投资特别巨大,技术门槛却普遍较低,所以很容易形成恶性的竞争格局。其实原料药产业的特点已经决定了,涉身其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体验是有时间差的,其灵活性远低于直接针对个体消费者的行业,这也就导致了诸如“发酵罐就像一口大锅,饺子好卖就煮饺子,面条好卖就煮面条”这类策略往往不能奏效。
目前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模型已经成为了人们公认的战略分析基础方法。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他把导致竞争的多种要素归结为五种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产品)买房侃价能力、(原料)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这样一种战略分析方法看似简单,但原料药企业在日常决策的过程中却常常有所忽略,这也是导致产业内投资失误屡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第一个要素为例,对于一个产业来讲,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壁垒以及可能遭受到的现存守成者反抗所形成的合力的强弱。很多企业在扩产尤其是开发新品种时经常会在这上面犯错。
就进入壁垒而言,现存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效率优势往往十分巨大,它能够十分有效地阻碍新进入者的侵入。因为这个优势将迫使新进入者或者一开始就要上马大规模产能同时承担原有企业的强烈抵制,或者以小规模生产而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劣势,而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在这期间他们既没有守成者那样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客户资源,又要付出比对手更高的代价。然而很多原料药企业都是在原有核心领域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才被迫转投其他领域,他们对可能遭受的抵制严重估计不足,误以为短期内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更有甚者,还有企业甫进入时在到底选择哪种应对方式时举棋不定,忽左忽右,结果处境更加危险。
产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对任何一个产业,以及产业内的细分领域来说,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和较低的退出壁垒,这种情况下企业常可以获得稳定而较高的投资回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原料药产业中很多品种的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其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工艺或技术上的障碍,企业很容易就进入这一领域;然后出于竞争需要纷纷不断追加投资扩大产能;最终恶性竞争之下,企业到了不能再继续承受如此低的利润时,才发现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投入使得退出的代价如此高昂,以致各个深陷其中,难以脱身。
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产业毫无例外都是回报低而风险高的,目前国内的诸多原料药细分领域都已经陷入这样一种难看境地,或者已具有了这样的趋势。对此,企业转产或者投资新项目时需要格外的注意。
(作者邮箱:niwenhao@126.com)
原料药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64期
作者:
倪文昊 专栏 20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