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探析

来源:环球中医药杂志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学说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吸收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经有关学者不懈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于治未病有着重要的意义。1体质的定义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王琦定义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

点击显示 收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学说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吸收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经有关学者不懈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于“治未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质的定义

  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王琦定义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御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而匡调元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和在环境的影响下,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近10年来随着对体质学说深入研究,学术界对体质的定义倾向于:体质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诸多因素影响,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的生理反映的特殊性,在病理上则表现为个体的发病倾向性。

  2体质的分型

  中医学认为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各异的反映,并且认为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疾病。如:《灵枢·五变篇》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体质分型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立是现代体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分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关于体质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五行归属法、阴阳含量划分法等。中医诊断学将体质分为阴脏之人、阳脏之人、阴阳和平之人3大类。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又出现了多种体质分型方法,使中医学体质理论El趋完善。当今体质分型较有代表性的为匡氏的6分法和王氏的9分法,其中王氏的9分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划分,大多是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上的分类,分类的理论依据也大多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分法较多,统一、规范的体质分型系统仍需进一步确立。

  3调整体质以“治未病”

  3.1体质可变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可见,遗传是决定体质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全部因素,个体体质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特质,“相对稳定”意味着体质是可变的。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原因,一是人体的自发性内因,如年龄;二是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如饮食、起居、疾病等。年龄的增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饮食、起居、情志等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却是可有意识进行调理控制的。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开展了食物对体质形成和调整病理性体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寒热不同对体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于相应体质的调整作用明显。而体质可调性观点的证实,说明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另外,通过药物也可改变病理体质,“药食同源”,药物、食物具有五气、五性,对五脏六腑各有所好,各有所归,这些研究结果论证了后天食物、药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作用。

  3.2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重在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从改变体质人手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匡调元认为: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所谓病理体质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治未病”,就是要未病先防,要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重点是能前瞻性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王氏建立了“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并指出体质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还决定着证候的形成与演变,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是病、证产生的背景和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改善病理体质,高速和优化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展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说将在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并显示“辨体保健”的特色,因此中医体质学说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疾病发病学说的深入研究,在了解到病人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后,就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调整其体质,改善体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