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内科学论文精神病学

鼻疗干预失眠抑郁优于吃药治疗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据报道,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慢性失眠占90%。其中,70%为心理性失眠,约50%的失眠伴有各种精神疾病。关注睡眠健康注1从睡眠开始。...

点击显示 收起

据报道,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慢性失眠占90%。其中,70%为心理性失眠,约50%的失眠伴有各种精神疾病。


关注睡眠

健康注1从睡眠开始。失眠注2可导致有机体生物学注3和阴阳体系失衡、可引发抑郁注4和诱发心脑血管病、肿瘤[1]、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等,也往往会容易生病。这些都是交感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注5。

睡眠周期中断可诱发心境障碍。心理障碍会导致失眠。睡眠障碍可使抑郁反复发作,而且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2]。睡眠紊乱既是通往重症抑郁生物学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一些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或诱因。重性抑郁症、精神疾病通常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预后不容乐观、并有自杀的危险[3、4、5]。

失眠患者有褪黑素生成不足注6和内倾性、掩饰性、不稳定性、否认性人格特征[6],抑郁患者有明显的睡眠障碍、遗传、脑生物学异常的病理基础[4]和竞争激烈、压力加大、心理应激因素增多及躯体疾病合并心理问题、失眠在抑郁症治疗成功后持续存在等,是失眠难以治愈、抑郁反复发作的原因。


明白吃药

安定、三唑仑抗焦虑失眠等药物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处方药、会成瘾,可抑制呼吸和慢波睡眠、使睡眠质量受损,还可活化中

 

枢神经系统r-氨基丁酸受体、改变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使大脑功能失调[7]。催眠药物依赖也会产生睡眠障碍。

服用抗精神抑郁药起效迟缓、毒副反应严重、依从性差。新老抗抑郁药物就疗效上看没有显著的优势[8]。且每一种抗抑郁药物只能对70%的患者有效,仅适用于极重度抑郁症患者,仅能使患者轻度获益,未能达到显著的临床标准,在治疗中或可会加重患者的激越症状和引发失眠、躁狂症状。新型抗抑郁药物有心脏毒性、使血压升高[9、10]等。

还需明白,吃药受肝药酶的破坏、会加重肝代谢和肾排泄的负担,单药不能控制多种症状、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和不良药物事件也不可完全避免,且在治未病中没优势。


鼻疗蹊径

基于上述因素,笔者依据循证医学注7证据,将供人们服用不上瘾的生态物质制成OTC滴鼻剂(或称“好睡眠”鼻疗液)[11、12],人们便可在不吃药的鼻疗中“提高睡眠质量、效率注8和干预失眠、抑郁以及化解内心涌动的紧张感、焦虑感、压抑感、危机感和预防生病、享受健康”等(简称“鼻疗养生一体化”)[13]。与服药治疗、心理治疗、服用保健品相比,更安全有效,依从性、生物利用、经济价值更好[14]。

15年实践体验证明,每在睡眠时以小剂量“好睡眠”(0.3~3毫升)滴鼻(1毫升是每次服用量的1/120),就可实时快速进入健康睡眠周期(5~8小时)和遏止早醒[15]、恢复精神和谐心理协调及具有“护心养神、稳定情绪、催化心理重建、增强免疫注9、改善亚健康、促发灵感和顿悟[16]及缓解非器质性头痛、心慌、耳鸣”等多样作用。


设想

在“生命奥妙未尽读懂、人类疾病谱形势严峻、失眠已成为悄然扩展的流行病、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吃药治已病只是理想状态”[17]的当今,我们有理由转变新医药的研发思路和吃药治已病方式及利用医疗服务平台,把“鼻疗养生一体化”理念向公众和医护人员传播或列入农村、城市、社区推广的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18],让人们尽快在转换医学注10进展中受益[19]。由于没钱开发,至今还未能成为服务人类注11的产品。

 

注解

注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精神)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

注2、失眠”指“慢性失眠和心理性失眠”。失眠者在睡眠时,“思想”活动如潮、失控,日间自觉睡眠明显不足和精神活动效力下降等。

注3、“脑生物学”是指“神经化学递质、神经信息传递、数以亿计的神经蛋白质分子协调行动和蛋白质转录等。蛋白质转录过程中出现的紊乱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如癌症、心脏病和各种炎症等。

注4、抑郁”是指抑郁障碍,也称为抑郁发作。患者总想不高兴的事,伴有痛苦的内心体验和心境障碍,如迷惘困惑、焦躁恐惧、嫉妒多疑等。是世界上最悲伤、消极的人。

注5、人体免疫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的双重调控。长期的精神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减少抗体的产生...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快乐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注6、夜间睡得香可使褪黑素生成增加、反之则减少,口服褪黑素受肝脏灭活。

注7、循证医学”指“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和可靠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

注8、美科学家声称,已找到罹患忧郁症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本身就是情绪和睡眠的重要调整者,有传输脑中健康物质的功能,在研发抗抑郁症新药中具关键作用。

注9、据美研究人员介绍,人的大脑及免疫系统是相互感知的,可整合大脑生物功能的物质对人的免疫系统也可产生调节作用。

注10、转换医学:“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起彼此的直接联系,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过程……从而可更快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快和直接受益于医学科技的进步。 

注11、我国患抑郁症和神经系统处于失衡状态的人数近1亿,大学生、妇女儿童、老年人为重点发病人群。网络成瘾本身就是心理问题。儿童也有抑郁症。亚健康中26%伴有失眠。单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费用3年高达107.9亿元人民币,比糖尿病治疗费用高出两倍多[4]。

 

参考文献:

[1 朱立明。不良情绪和癌症确有关联。健康报.20003、4、22.

[2] 纳土,整理。选择抗抑郁药物时的循证医学启示。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11、26.

[3]柳海霞,张燕萍。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 路在脚下。医师报,2009、10、1.

[4]徐一峰。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应与成人有别。医师报。2009、9、17.

[5]杨可冰。加强重性抑郁症的防治势在必行。医师报。2009、12、3。

[6]杨志忠,沈扬。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睡眠医学。2006(3)14——16.

[7]筱龙。编译。右旋美托咪啶镇静剂镇静优于劳拉西泮。医师报。2008、1、1.

[8]于欣。新型抗抑郁药路在何方。健康报。2007、3、9。

[9]何燕玲。三代抗抑郁药物各领风骚。医师报,2009、7、16。

[10]颖智。编译。抗抑郁药物可能仅适用于极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医师报。2008、11、7。

[11] 哈特穆特.米歇尔。作为药物靶点的膜蛋白质。健康报。2007、11、5.

[12] 裴钢。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健康报2002、7、16。

[13李晓雅等。循证医学:从推理走向临床。医师报。2009、11、15.

[14] 吴久鸿。药物经济学该发力时应发力。健康报。2003、6、26。

[15]方忠宏。松果体素不能治疗失眠。健康报。2006、2。

[16] 谢海雁译。睡眠促发灵感。睡眠医学。2004、12、(3)。

[17] 小康。站在医学的分岔路口。医师报。2009、9、24.

[18] 穆易。译。诠释人类健康蓝图。医师报2008、1、10。

[19] 关健,陈杰。编译。转换医学研究解读。健康报。2006、7、12。  

作者: 广西梧州市中医院 陈煜章 2010-2-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