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概况的评价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
摘要: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疾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多因素共同参与,至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揭示清楚的疾病。DM慢性并发症是影响DM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心、脑(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梗......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疾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多因素共同参与,至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揭示清楚的疾病。DM慢性并发症是影响DM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心、脑(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和周围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有DM肾病、DM视网膜病变等;神经病变可以涉及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和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包括DM性胃轻瘫、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以及DM性阳痿等)

    中医药在DM防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药。近年来,由于在降血糖方面效果不甚理想,降血糖强度不如西药中药DM的治疗中渐居于次要地位。虽然,近年来中医界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实验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中药防治DM的作用难以得到西医界的广泛认同。中药要想在DM防治方面有所作为,广泛、深入的作用机理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就近年关于中药防治DM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评述。

1  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的定位

    DM病人的生活质量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慢性并发症。随着我国DM患病人数的增加,DM慢性并发症不仅是DM病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其医疗费用也成了家庭和社会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01年组织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1024 496例住院DM病人并发症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住院DM病人中并发大血管病变者高达65%,DM小血管病变中眼并发症占343%,肾脏病变占336%,神经病变占603%。根据此次调查估算我国DM病人中并发高血压病者多达1200万人,脑卒中500万人,冠心病600万人,尿毒症50万人,双目失明者45万人。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等单位2002年对我国7个城市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病人医疗费用的调查显示,这7个城市20011T2DM的直接医疗费用(未计算因误工等的经济损失)1875亿人民币,占卫生总费用的4%,其中81%的费用是用于并发症的诊治。DM有并发症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病人的10倍。

    加强对DM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当前我国DM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DM认识的深入,发现DM,尤其是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多种机制参与,高血糖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中药治疗疾病往往是中药复方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全身多个脏器、系统,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正好与T2DMDM慢性并发症的多机制参与发病的病理机制吻合。因此,T2DMDM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应是中药的

优势所在。

    从美国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CCT)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临床实验结果看,即使是强化治疗,单纯严格控制血糖,与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直接相关的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下降明显,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减少有限,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除高血糖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80%的糖尿病病人是直接死于心、脑等大血管并发症的。中药虽然在降糖方面处于劣势,但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全身多个脏器、系统是中药的优势,因此,中药可能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方面,比防治与慢性高血糖状态直接关联的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有更大的优势。

    目前的研究现状是,中药在T2DM及大血管并发症防治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在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方面,尤其是与糖代谢直接相关的多元醇代谢通路、蛋白激酶c活性、蛋白质非酶糖化方面研究较多,而这些作用机理应该是建立在降糖作用基础之上的。

    能否象跳出降糖机理研究范围一样,跳出与糖代谢直接相关的多元醇代谢通路、蛋白激酶c活性、蛋白质非酶糖化方面的研究圈子,把研究定位在中药的优势方面,即定位在T2DM及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上,或象朱章志等定位在引起T2DM及大血管并发症的胰岛素抵抗方面,来开创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局面。

2  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进展来说,相对滞后。大量的机理研究锁定在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抑制蛋白激酶c活化、减少蛋白质非酶糖化等方面,深度和广度远远跟不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其中有些研究,显现出对发病机理的认识含糊,甚至错误。但是,也有研究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如郭赛珊等从蛋白质非酶糖化产物的另一面——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方面研究;如俞灵莺等,从抑制小肠双糖酶活性方面探讨降血糖作用;陈苹等从减少TNF—a水平方面探讨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方面的研究是各国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日新月异。除了以往比较熟悉的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蛋白质非酶糖化、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以外,低度炎症是近年来糖尿病发病机理领域方面的新进展。该学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疾病,炎症标志物是糖尿病发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最强预测因子。目前,未发现从新的糖尿病发病机理——低度炎症角度进行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的系统报道,仅有零星的中药对个别炎症因子作用的报道。

    其实,新的糖尿病发病机理可能正是中药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所在,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新进展可能是揭示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的契机。开阔视野,更新思路,积极吸取、借鉴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手段,以新的思路进行中药防治糖尿病作用机理研究,以得到医学界的认可,从而使中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 张红敏 谢春光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