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黄芪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西医对该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笔者自2003-05~2007-10采用自拟黄芪红藤汤内服、保留灌肠治疗该病8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8超提示输卵管增粗者24例,输卵管积水或后穹窿积液者46例,盆腔包块者1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西医对该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笔者自2003-05~2007-10采用自拟黄芪红藤汤内服、保留灌肠治疗该病8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25~35岁46例,36—45岁30例,46岁以上4例;病程4个月-1年28例,l-5年45例,5年以上7例;8超提示输卵管增粗者24例,输卵管积水或后穹窿积液者46例,盆腔包块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反复腰酸、下腹坠痛、白带增多,有异味,偶伴发热;妇科检查:子宫体压痛,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

  2治疗方法 黄芪红藤汤组成:黄芪15g、红藤30g、白花蛇草l5g、虎杖10g、制大黄l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2g、浙贝母159g、桂枝6g、甘草6g。发热加金银花、蒲公英;带下量多、色黄加土茯苓、败酱草;月经淋漓不净加党参、马齿苋;下腹痛甚加乳香、没药、延胡索;腰痛加桑寄生、续断;输卵管积水加猪苓、泽泻;腹腔触及包块及条索者加制鳖甲;输卵管而不畅或闭塞加穿山甲。将中药加水700ml,用文火煎至150ml,用纱布滤过,出头汁,待药温降至38—40℃左右时倒入-次性灌肠袋内备用。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然后用-次性灌肠器将药缓慢注入肠内,完毕嘱患者卧床休息0.5~1小时,然后可自由活动,最好夜间进行,尽量保留至次日清晨;二汁用500ml水煎至150ml内服。每日1剂,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治疗,每月l2天,3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阴性,8超复查盆腔积液或包块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好转,妇科检查附件压痛减轻,炎症灶缩小,增厚附件变薄,8超示盆腔积液减少;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B超无变化。

  3.2治疗结果治愈43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

        4体会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于“热人血室”、“带下病”、“经水不调”,“经行腹痛”、“不孕”等病之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经行或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侵入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致使胞脉气血不畅,壅于下焦;或邪热炽盛,蕴积于内,损伤血脉而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日久难愈,耗伤气血。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软坚,兼顾扶正固本为基本法则。本方采用黄芪益气扶正;红藤、白花蛇舌革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丹参活血祛瘀调经,《重庆堂随笔》载“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三棱为血中气药,莪术为气中血药,二药合用有消瘕散积、行气破血止痛之功;虎杖、制大黄活血行瘀、清热利湿,《本经》日:“大黄下瘀血,破瘢瘕积聚”;桂枝温通血脉;浙贝母化痰消瘿、清热散结;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扶正、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化瘀软坚之功,使下焦湿热、瘀血得除,正气得补,气血通畅,诸症自除。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能增强免疫功能;红藤、白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明显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减轻炎症反应;三棱、丹参、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能消炎、抗纤维化、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及粘连的松解和包块的消散。同时由于直肠、膀胱与子宫的毗邻关系,用头汁药液灌肠,药物经痔静脉丛吸收后,可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取得治疗效果,40℃左右的灌肠液,本身具有物理性的热疗作用,有利于盆腔脏器的血液循环,从而使疗效更好。

 

作者: 王伟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