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祛风通络汤治疗面神经炎70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摘要:在借鉴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对面神经炎病因病机的探索,以自拟祛风通络汤治疗面神经炎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70例均系门诊病例,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就诊前已接受其他疗法(静脉滴注激素、服中药、热敷理疗等)治疗1周左右无效者23例。治疗方法祛风通络汤:秦艽15g,威灵仙lOg,防风lOg,白芷5~......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借鉴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对面神经炎病因病机的探索,以自拟祛风通络汤治疗面神经炎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70例均系门诊病例,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2天;全部为单侧发病。就诊前已接受其他疗法(静脉滴注激素、服中药、热敷理疗等)治疗1周左右无效者23例。

  治疗方法

  祛风通络汤:秦艽15g,威灵仙lOg,防风lOg,白芷5~lOg,白芍15~30g,川芎5~lOg,当归15~30g,蜈蚣3条,全蝎3~5g(研末冲服),乌梢蛇10~20g,僵蚕15g,白附子5~lOg,甘草lOg。

  加减:伴有发热、恶风、自汗、口微渴等风热表证,加桑叶、菊花各lO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加荆芥、紫苏叶各lOg;伴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虚证加桂枝lO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等里热证者,加大黄6~15g,生地黄10~30g;伴心慌、气短等气虚证者,加黄芪15~50g。

  用法:先用冷水浸泡上药30min左右,加黄酒30ml为引,煎2次,每次煎沸15~20rain左右,共取药汁200~300ml,混匀分早晚2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痊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鼓腮时口角无漏气,口角及额纹对称,皱眉及闭眼正常)53例,占75.71 9/6;好转(自觉症状消失,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口角歪斜明显好转,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睑闭合欠实)15例,占21.43%;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无改变)2例,占2.86%。总有效率为97.14%。

  讨论

  面神经炎是指急性发作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为局部神经血管受风寒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的缺血性水肿·尤其是在面神经管及茎乳突孔中的神经干容易发生缺血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而使局部表情肌瘫痪。面神经炎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又称“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等,春秋两季发病居多,可发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男性略多,发病急速,为单纯性一侧面颊筋肉弛缓为主,无半身不遂、神志昏迷等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面肌瘫痪,面部感觉异常,不能作蹙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额部横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甚则迎风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时可伴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其病机主要是因过劳、情志刺激、起居不节等因素而致内伤积损,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颜面经络,经脉痹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气血痹阻,脉络失养,致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本病早期以风痰瘀阻经脉为主,故以祛风化痰,祛瘀通络解痉为主,兼以扶正为治疗原则。祛风化痰通络汤中,秦艽、威灵仙、防风、白芷祛风散寒通络;蜈蚣、全蝎、乌梢蛇等虫类药物善于走窜,走而不守,入络搜风,通络破瘀解痉;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散结;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祛风,即“血行风自灭”;甘草调和诸药。黄酒性温味甘辛,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温经,以之为引,其行气血、通经络、引诸药行于面部经络,消除风痰瘀滞,故能切中病机而取效。本病在治疗后期,大邪已祛,应斟酌加重益气健脾养血如黄芪、白术等扶正之品,攻补兼施,除邪务尽。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避风寒,慎起居,调情志,保证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禁房事,忌食动风发物等,以促正气恢复,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