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朱盛山:21世纪中医药的理论与优势(下)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中药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东汉),载药365种,记述了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及配伍法度等。唐、宋、元、明、清历代都著本草类专著,不断增载中药品种。今天,已发现中药资源达1,2807种。中药品种的扩增,除动、植、矿物资源的发现以外,还包括:1、对外来医药知识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中药
    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东汉),载药365种,记述了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及配伍法度等。唐、宋、元、明、清历代都著本草类专著,不断增载中药品种。今天,已发现中药资源达1,2807种。中药品种的扩增,除动、植、矿物资源的发现以外,还包括:1、对外来医药知识的吸纳和融合。自北魏开始就输入外来药,随着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外来药(含贡品)越来越多,如檀香、降真香、沉香、木香、安息香、龙诞香、乳香、胡椒、槟榔、血竭等,这些药都已经是常用中药。2、从动、植、矿物中提炼的药,如龙脑、樟脑、薄荷脑、秋石等。仅从中药品种数量上看,历代在资源调查汇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解放后,政府行为的中药资源普查,几乎收集到全国每个角落的资源信息。但自18世纪以来,无论是输入中国的“洋”药,还是从中药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衍生物,都被无情地关在中药门外,其中,有许多我国几代中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不能进自家的门,因为,这些药“不符合中医药理论”或“完全没有中医药特色”,这是二百年来,中医药史上最大的悲剧!
    传统的中药剂型“粗、大、黑”,这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浸出溶剂只有水、酒、醋等,浸出工具只有陶器瓦罐,故制剂除以原药粉投料外,几乎都是粗提取物。但每种浸出物既是在分子水平上对中药“个体”的分别,又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当时不知道分子、原子,没有化学和化学分析。现在不但有化学分析,而且有提取、分离、精制设备,能将中药精制出有效单体,并能用现代手段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和量效关系,这不是现代中药的必然吗?让我们再读读《本草纲目》,不难发现,在李、时珍时代,几乎所有可供药用的物质(1892种)都有其中药药性,例如:人尿,咸,寒;秋石,咸、苦,温;龙脑香,苦,温;冰片(提炼,合成同),辛、苦,凉。实例说明天然产物、提取物、合成物都可以用中医药理论定义它们,让我们好好想想,中医用药治病救人难道还要分什么药吗?只要是安全有效,不论是复方、单方、有效浸膏、有效部位、有效单体或生物技术药、合成药、放射性药,都可以通过研究,无论是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还是以发展的甲医药理论,都可以定义它们,并以此推动传统理论向现代化发展。
    五、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文化背景
    建立在临床疗效基础上,又经千锤百炼的中医药理论,虽然与时代脱节,几乎停留在两千年前古人的水平上,但仍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如果仍固守于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包装,以古老哲学术语描述,最终可能会像一个身穿古装的武士,不可能融入到现实社会大家庭中,只能出现在舞台和屏幕上。学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文化背景为依托,目前人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数、理、化、生物和信息,社会人群对“寒、热、温、凉”“阴阳”“五行”普遍感到难理解,当然就难接受,难传播普及了,要让外国人接受就更难。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社会人文背景日益疏远,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必然被唾弃,不随时代发展的学科理论是僵硬的,会致命的。当务之急是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的中医药术语,文言文可白话文,相信中医药术语应该能通俗化,国际化。
    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描述中医药理论。唯物论是指存在决定意识,临床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辨证施治是从整体(五官、五声、五色等)进行系统分析,如五行生克、阴阳互根。消长和转化等。辨证,即“一分为二,对立统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施治,即依据辨证,因时因地因人实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扶正法邪,整体调节,平衡阴阳。这是古代系统论、信息论的伟大杰作;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自公元以来,中医药理论几乎墨守传统。慢慢两千年,社会和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临床实践,观察手段,分析方法,获取的信息,思维模式和文化氛围也随之变化。21世纪,科学腾飞,科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将日新月异,中医药学将积极主动吸取时代科技的营养,接受现代文化的改造,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深化“辨证施治”,焕发中医药新优势,创造新世纪医学奇迹。

作者: 朱盛山:21世纪中医药的理论与优势(下)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