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皋永利:把握中医客观化研究实质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中医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因为它的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现代研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它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医现代研究能否获得实质性进展与理论突破。由于它的重要性,近年的研究呈现出了空前的热潮。然而,从目前一些研究思路看,在对“客观化”问题的认识上似乎不......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因为它的研究是中医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现代研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它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医现代研究能否获得实质性进展与理论突破。由于它的重要性,近年的研究呈现出了空前的热潮。然而,从目前一些研究思路看,在对“客观化”问题的认识上似乎不够全面,离准确把握还有一定距离。特别以下三个问题,有必要引起注意。

一、客观化研究的对象是多方位的

  客观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把笼统的东西具体化,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对中医来说,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研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系统论基础之上,认为人的机体是由元气分化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是与还原论思想根本不同的。由于它的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就使得中医脏腑组织间的联系性格外突出,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上,就不像现代医学那样简单,许多西医认为的局部的、单一的问题,在中医这里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西医理论和思维模式的区别,就不能很好地驾驭中医的客观化研究,弄不好就有可能走上“以西解中”的路子。例如,对中医脏腑的研究,因为中医脏腑不仅具有西医脏腑的解剖结构,更包括许多解剖以外的其它组织系统的功能部分。要想准确地把中医的脏腑客观地刻画出来,每一脏腑都不可能像西医的脏腑那样简单地从一个方位、一个局部就能说清楚。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凡是中医脏腑涉及的方面都要收进研究的视野之内,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医的脏腑完整而客观地呈现出来。例如脾脏的研究,认为主要与消化系统功能有关,但又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代谢、肌肉等多方面功能,可以说它与解剖学上的脾脏关系较小,研究它的客观性,着眼点就不能在一个方位上。又如经络的客观化研究,虽然都确认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量的研究终未能获得令中医界公认的成果。其实,原因或许并不复杂,很有可能就是经络涉及到的一些关键点被漏在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之外。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告诉我们,人是一个大系统,而经络是这一系统某一层次上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由众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同样既有解剖层次上的,也有功能层次上的,漏掉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要素,经络的结构都是不完整的。过去的研究结果发现,经络与神经、血管、淋巴、内分泌、肌肉、皮肤等解剖系统密切相关,并提出了20多种假说,但没有一种学说能完整、准确地揭示经络的独特结构。这说明我们对经络研究的视野仍很局限,仅着眼于解剖层次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的思路有所突破,把视角伸向包括功能层次在内的其它不同层次,进行多方位探索。经络呈现给我们的虽然是一条线,然而机体内维持这条线功能的一定是无数条线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系统不论大小,都是有多要素构成的;研究系统结构,也一定要从多方位着眼。

  中医客观化研究对象的多方位性,既包括多个不同的层次,也包括同一层次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点,而且自成系统。所以我们在研究思路上一定要遵循系统论思维,不要被还原论思想所影响。但是,在一些具体研究上还是可以借用还原研究方法的,如解剖方法、实验方法等,只要系统性的研究思路不变。

二、客观化研究的对象并非都是实体的

  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有一种认识始终未能得到彻底纠正,那就是:客观化研究就是要寻找研究对象的物质基础,既然是物质的,就一定是实体的。认为中医的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它就一定有具体的解剖结构或实体成分作为支撑。这种仅把“实体物质”作为世界物质性的认识,仍然属于还原论的思维范畴。认为“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正确的,而认为“只要是物质的就一定是实体的”则是不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是物质的惟一特性,除此之外不能再作别的规定;物质的“实在性”不是“实体性”,“实体”只是物质形态的一类,此外还有非物质形态(如场等)。从哲学上纠正对“物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客观化研究的思路,特别是在研究中医脏腑、经络、证、方剂功效等的客观化时,不会把着眼点仅局限在“解剖结构”、“实体成分”、“有效物质”上,而同时能够自觉地把视角瞄向“非解剖结构”、“非实体物质”。系统论的创始人、著名的美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他的《一般系统论》中指出:“从更一般的观点看,我们开始懂得,除了像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普通显微镜观察到可见的形态学组织之外,还有不可见的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些“不可见的其它组织”就是指“非解剖结构”、“非物质形态”的东西。关于结构,现代科学和哲学已经阐明,“结构”是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要素是多样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所以系统的结构是多样的。如由实体性要素形成的结构是实体性结构,而由非实体要素形成的结构则是非实体性结构(如空间型结构、时间型结构、功能型结构、以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等)。如现代医学中的“下丘脑-垂体-靶腺”功能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即属于不可见的“非解剖结构”。中医学中的经络、脏腑、六经、三焦等,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的脏腑组织基础之上,但是,它们结构的本质是非解剖的,是不可见的,因为它们的结构也主要是通过功能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又如阴阳的变化包含着cAMP与cGMP、核酸、阴阳离子、内分泌物质、免疫功能等多种物质内容,但不能把这类或其中的某一种物质内容归纳结为阴阳的本质,阴阳的本质应当是建立在这些物质基础之上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联系。还有中医复方研究的困难,也是因为复方的整体作用是一种功能结构,是通过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发生的,所以一味想通过寻找有效成分来破解复方功效的思路,屡屡碰壁是难免的。

  中医客观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研究对象“细节不清”的问题,但是这些细节一定是既有实体的也有非实体的。所以,在客观化研究中一定要正确把握物质“客观实在”的内涵,不要轻易将“客观性”与“实体性”画等号,不然就会把研究引进死胡同。

三、中医客观化研究并非就是微观研究

  在中医客观化研究中,有人常把客观化研究与微观研究等同看待,认为客观化研究就是微观研究,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而“微观”则是与“宏观”相对的。客观化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微观研究一般指深入到分子、原子、电子等领域的研究。中医客观化研究需要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微观研究,但微观研究只是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中医客观化,更多的是要把那些与中医客观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主观东西进行剔除,使中医的内容在客观上能得到定性、定位。可以认为,客观化研究是中医规范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研究。客观地说,中医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主观性、随意性问题是较为突出的,这是规范化研究所要解决的,而它的解决需要客观化研究的支持。

  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对象大多是系统结构,研究需要从不同层次展开,微观层次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把中医客观化研究认为就是微观研究,就会把中医客观化研究引向偏面。例如中医对头晕证的客观化研究,不同的证型会有不同的指标,但是在指标的层次上至少包括临床症状指标、血压检测指标、生化检测指标。这些不是用微观研究一种方法所能解决的。

  以上是中医客观化研究中容易出现的三个认识问题。正确把握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内涵,可以避免在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和误入死角。《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皋永利:把握中医客观化研究实质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