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王锡: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摘自《中药研究与信息》
摘要:“七五”以来,中药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信息网络化组成的产业和以50强为代表的中药工业企业集团。中药出口己达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7亿多美元。如何抓住需求增长的机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中药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我国中成药......

点击显示 收起

    “七五”以来,中药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信息网络化组成的产业和以50强为代表的中药工业企业集团。中药出口己达1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7亿多美元。国际草药市场以每年10%~2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何抓住需求增长的机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中药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我国中成药制造企业几千家,其中大中型中药企业(集团)近l 00家。从制度上看,由于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之时经过了各级审批,在规模、效益等方面符合上市条件,可以认为中药上市公司是我国几千家从事中药及相关产品经营企业的优秀代表,以它们为样本点,对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透视我国中药产业的运行状况、经营水平,对本行业企业做出基本估价。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2000年年终为起点,截止到2003年年底已公开发行股票的从事中成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经营的上市公刊,以财务分析为于段重点研究中药的原料药材、成药、保健品生产及流通的上市公司,其他主营医药产品的业务多元化公刊则不在统计之列。

1  分析指标的选取
1.1评估指标  笔者认为要评价国内医药行业企业需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方面来反映。本文设立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分长期和短期。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它们都是适度指标。长期偿债能力可从公司资本结构中反映出来。

1.2  评估医药企业还需考虑两个因素  创造利润的途径:一个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二是在营业额不断降低的时候,进行企业合并,节约成本和费用。因此,新药和资产重组是评估医药企业的两大重要因素。
    新药的开发体现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医药行业有这种情况:一家公刊当前的销售额并不很高,但它有好几个新的产品正处于丌发阶段,其股票可能在股市上受追捧。这些企业一般利润较低,但它们的股票市值可能相当高,因为股民认为新开发的药物前景比较好。    
    兼并重组的利益在于降低药品的普药化风险和节约成本。国际上一些大的医药企业每一次合并后成本平均降低6%。之所以能节约这么多的成本,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能够节省相当的费用,如合并后的裁员可节约大量用工支出。    

2  中药上市公司2001-2003年经营状况的基本分析    
为体现资本市场作用的一贯性和指标的可比性,笔者统计了 2001-2003年沪深股市的医药企业,对每家企业的每项指标进行了逐年统计。2003年沪深两交易所共有医药上市公司77家,完成主营收入943.34亿元,比2002年增长24.7%,其中中药企业共18 家,主营收入1 9 2.99亿元,比 2002年增长21.56%。全行业实现净利润32.45亿元,同比增长27. 4 1%。

    在五个了行业中,净利润水平最高的为从事生物制药企业,平均净利润达8 604.37万元,其次是中成药、中药饮片制造业,优于化学原料药生产行业,从事医药流通的商业企业净利润指标位列第三。
    2002年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共 74家。中药企业仍维持在18家的水平,这18家平均的主营业务收入在10.72亿元,净利润6 157.83万元,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0.177元和3.53%。净利润指标大幅度超过化学药制造企业,与生物制药子行业基本持平,每股收益与2 00 3年相差无几,2 0 0 2年净资产收益率好于 2003年。

    2001年中药板块平均主营收入为9.1亿元,每股收益0.16元,两项指标超过化学制药板块,但在净利润方面仍大大低于生物制药上市公刊的平均值,说明中药产品的利润率与生物制剂差距较大,科技含量有限。
    从企业的偿债能力来看,如果按照体现偿债能力重要程度的指标依次为负债率、速动比率、总资产的顺序做比较,主营中成药的18家上市公司与90年代后期相比业绩出现了日见分化的趋势。

3中药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3.1未达到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操作的要求  上巾公刊年报不规范,严格依照会计制度和证券法披露信息的意识有待加强。即使是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不止一家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利润表中也未扣除存货跌价损失。导致利润测算不准确,容易误导投资者。关联交易不少,特别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现象在本行业也时有发生。这种做法实际上说明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弱,基础管理小扎实。

3.2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产品质量一直是困扰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难题。主要是中药材储存不当变质;药用资源减少、质量下降;其次是中成药,如重金属含量超标。中药材生产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其质量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影响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命运。

3.3  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中药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乏高水平的医药人才,但在产业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外西药行业,与日本汉方药企业也有不小的差距。如缺乏内在质量标准体系,传统剂型服用不便,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结构不合理,新品开发能力弱。从上市公司来看,缺少明确的R&D费用的统计、计划和预决算。
    在国际化方面,中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医药需求大国对中药缺乏了解,中药在这些地方尚未取得与两药相同的合法身份。在国际市场上,不但现有的中药知名品牌寥寥无几,甚至已有的品牌也被国外投机抢注,如“同仁堂”、“六神丸”在日本被抢注,“长城“在美国被抢注等等。

4对策
4.1  增加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景,拓宽业务类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  目前上市的中药企业几乎全部是中成药的制造工业类企业,虽然有些也涉足中药原料的种植或养殖,但没有一家专业从事原料药生产的企业。中成药生产的规模化、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实现,依赖于原料供应的规模化和高质量,而目前我国药用植物及动物的生产供应和对流通环节的管理都比较混乱,药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保护,人工种植或养殖的中药材生产也未形成规模。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组织原料药材的生产,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保护。由于中药原料讲究产地和炮制精良,所以首先对重点地区的中药植物栽培或动物的养殖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募集资金,并保证资金的可靠使用,绝不能重蹈上市公司圈钱的覆辙。
    随着植物药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认可以及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个中药材培育的产业必将形成。

4.2大量的研发费用需要企业靠股权而非债权融资的方式取得  研究中,笔者发现,统计企业的研发费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上市公司没有被要求公开批露这一数据,不同企业对R&D费用统计口径也有差异。如何获得并管理好技术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笔者认为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纵观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股票市场只在企业上市的早期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而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健康、稳定却是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实质是要有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拳头产品或产品组合。不间断的新产品推出需要有大量的R&D费用支持。从目前来看,主板市场的这一功能对前几年上市的企业已经起不了足够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将企业的研发中心独立出来在创业板募集资金。

    由于那些具有科技含量的孵化中的产品有可能成为支撑企业成长的后备基础,容易被理性的投资者看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大量基金涌入,传统中药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在产权结构调整和制度安排中强化研发中心的作用,通过国内、香港或欧美创业板市场获得新品开发的资金支持,将有利于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环境下强化竞争能力。

4.3医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向经营者倾斜的力度应该加大  在上市公司中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非常低,这在人力资本是企业第一重要资源的情况下,不利于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但在近两年的改制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某些上市公司进行MBO时,  也出现通过技术于段转移国有资产的情况。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4.4从产品、市场等冈素出发实施企业问的战略重组扩大规模经济效益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在行业内通过并购,组建大型植物药企业集团,以改善中药产业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目前沪深两市的资产重组,很多是为了报表好看,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管理并无任何改变。这种重组,不但无益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反而造成虚假繁荣。在中药上市公司之间根据各自的产品特点、经营能力等不同方面的优势,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形成大型中药产业集团或联盟,突出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集中度,增强企业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广大中小投资者对我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信心。

4.5  中药T业企业要加强与国际一流医药跨国公司的合作  我国中药产品之所以不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不是产品本身的疗效问题,而是由于在技术上不能像国际上的植物药能明确其有效成分,且稳定性不够,而国际一流的植物药或生物制药企业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同时很想打开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新药的研制周期长、费用高,国外制药企业为扩大其产品范围,减少新药歼发的成本,也会考虑将传统中药改造后成为他们的新产品。加入wT0,更多的国外医药企业进入中国,利用其技术优势,加强中药企业的科研开发,同时其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也有利于拓展中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作者: 王锡: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