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谭芸:温病“毒邪“形成之探析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本文主要从病因方面初步探讨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毒邪是如何形成的,其有何特点。1形成原因1.1邪甚成毒甚,即太过,有进一层的意思。这种原因形成的毒邪都具有邪气猖獗的特点。卢氏亦认为,邪毒多由六淫极盛所化,是邪的特殊阶段,毒与邪性质相同而程度不同。...

点击显示 收起

  《说文解字》将毒的含义释为“害人之草”,指药物的毒性。此外,“毒”还可作为病证、病因和病机来解释。本文主要从病因方面初步探讨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毒邪是如何形成的,其有何特点。

  1形成原因

  1.1邪甚成毒甚,即太过,有进一层的意思。邪气亢盛,到一定程度可化生成毒。这种原因形成的毒邪都具有邪气猖獗的特点。《内经》认为偏盛之气为毒,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何秀山认为“火盛者必有毒”。卢氏亦认为,邪毒多由六淫极盛所化,是邪的特殊阶段,毒与邪性质相同而程度不同。黄氏认为,毒邪乃邪之盛,气分重证和营血分证多是温热毒邪所致。叶天士《温热论》云:“舌绛而有碎奈,白黄者,当生疳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用黄连、金汁。”邪气亢盛化生成毒,进而迅速内陷心营,故证情甚重,急用黄连、金汁泻火解毒之品。叶氏还指出:“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说明斑疹是热毒入营动血的征象。现行《温病学》教材指出,舌焦紫起刺(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的征象。湿热化燥化火亦可成毒内陷于营血分,因此在治疗上应急以大剂凉血解毒使“邪解而血自止矣”。

  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疠气致病暴戾,与毒关系密切,因此人们往往将疫毒并称。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应补诸症》日:“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清代医家邵步青在《温毒病论·疫重解毒》中指出:“古人治疫全以解毒为要,尝考古方以解毒、消毒、败毒名,及以人中黄、生犀、大青、青黛、元参、黄连立方者,凡几十首,皆解毒之品。”王孟英认为“疫证皆属热毒”。余师愚秉承吴又可的思想于《疫疹一得》中亦提倡火毒致病说。余氏用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之清瘟败毒饮治疗暑燥疫之热毒充斥表里上下内外之证。

  1.2邪蕴成毒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谓:“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即病邪蕴积不解,久之可蓄而成毒。温病中邪蕴成毒常见于两种情况:即湿热蕴毒和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时毒、暑热时毒、温热时毒等。湿热性质的温邪具备黏腻淹滞、胶着难解的特点,因此容易留恋气分,困阻清阳,阻滞气机。若湿热交蒸,病邪长期稽留于气分则可蕴酿成毒,湿热之毒上壅咽喉表现为咽喉肿痛,毒蕴肝胆则见身目发黄,治疗用清热解毒化湿的甘露消毒丹。

  1.3邪聚成毒多种病邪聚积日久亦可成毒。如郭氏日:“毒毕竟不是一种特定的病因,而是各种病因的产物。”温邪可与机体自身带有或病变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相结合而形成毒邪,因此具有多种病邪的特性。在正气不足的条件下,人体防御功能低下,病邪容易留于体内,久聚成毒。邪聚成毒者多具虚实夹杂的特征,常见于各种后遗症。在温病的病变过程中易形成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如气血亏虚、痰瘀互结成毒,可阻滞经络,见痴呆失语,喉中痰鸣,甚至瘫痪等症。正如于氏所言:“瘀毒常兼痰邪、热邪而为患。痰瘀相关,痰瘀胶结,郁久腐化,久则凝聚成毒从而形成痰瘀毒互相交结致病。”

  2形成途径

  温病毒邪在形成时间上有感邪前和感邪后的不同,即有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之分。前者是指患者感受的温邪属于毒邪,多为温毒病邪和疫毒之气。后者的毒邪是在体内生成,其在时间上有发病前和发病后的不同。发病前形成的多由邪气伏藏体内化而成毒所致;发病后形成的多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温邪与体内的病理产物化而成毒所致。外感毒邪和内生毒邪可单独存在,亦可同时存在。温病毒邪可形成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如风热时毒外侵可首先犯及肺卫,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咽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等症;阳明腑实证属气分证的范畴,邪热与糟粕相搏结,劫烁津液,形成燥屎内结,久蕴成毒,严重者毒邪扰乱神明可致神志异常;温病营血分证的形成往往由于热毒内陷所致。

  3致病特点

  3.1  具备温邪的基本特性温病毒邪属于温邪的范畴,因此具备温邪的基本特性。温病毒邪性质属热,有温热性质和湿热性质的不同;以发热为主症;其发展符合卫气营血及三焦演变规律;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温热性质的温毒病邪致病伤人急速,热象显著,传变快,易化燥伤阴,易内陷营血分产生闭窍、动风、发斑、动血等危重病变;湿热性质的温毒病邪属于半阴半阳之邪,因此致病后具有起病较缓,传变较慢,易稽留于气分,病程较长。病势缠绵,易瘥后复发的特点。

  3.2邪甚成毒的危重性邪甚成毒者,病邪致病迅猛,病情发展急速,病势凶险,以高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易生各种变证。如热毒充斥形成的气血两燔重证,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甚至狂乱,吐衄发斑,舌绛等,方选清瘟败毒饮,重用大寒解毒之品以解毒清泄,凉血护阴。又如疫疠毒邪致病暴戾,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疫中的暑燥疫初离即见热毒燔炽阳明之证,并且热毒可迅速充斥表壁、上下、内外,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   

  3.3邪蕴成毒的局部性温毒病邪及湿热久蕴所形成的毒邪致病以后均具有局部的独特表现,即肿毒特征。如温毒上攻头面可见头面努欢赤肿痛;温毒窜扰血络则肌肤丹痧密布;温毒剧烈可直陷厥阴,内迫营血,产生闭窍动风之变;湿热蕴毒可致咽痛、黄疸等。

  3.4邪聚成毒的复杂性此类病邪的形成往往有本虚的基础,形成时间亦较长,较易侵入血分、络脉。发病后病位广泛,可涉及心络、脑络、肺络、肝络、肾络等处。从性质划分可有瘀毒、浊毒等的不同。病邪伏藏部位深,难以祛除,因此病情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由于有虚实夹杂的特点,因此可形成恶性循环,即毒伏体内耗伤正气导致本愈虚,本愈虚则毒愈重,严重耗损人体的气血津液,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