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序贯五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目的针对颈性眩晕发病机理,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序贯五法治疗,包括(1)镇痛液注入病变部位,(2)针刀术,(3)手法整复,(4)星状神经节阻滞,(5)颈椎牵引。结果47例颈性眩晕患者治愈38例(占80。结论由于序贯五法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综合施治,从真正意义上纠正其病理改变,因而疗效确切。...

点击显示 收起

目的 针对颈性眩晕发病机理,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序贯五法治疗,包括(1)镇痛液注入病变部位,(2)针刀术,(3)手法整复,(4)星状神经节阻滞,(5)颈椎牵引。结果 47例颈性眩晕患者治愈38例(占80.85%),好转8例(占17.02%),无效1例(占2.13%),总有效率97.87%。结论 由于序贯五法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综合施治,从真正意义上纠正其病理改变,因而疗效确切。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常见病,其病因和病理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因而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笔者采用镇痛液注入病变部位、针刀术、手法整复、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椎牵引序贯五法治疗该病,取得临床疗效,现就资料完整的47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均为疼痛科门诊病人,男19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5岁(2568岁),其中<40岁者22例,40岁以上者25例,病程7天~60个月。病史有长期低头作业史17例,习惯性落枕史6例,颈部外伤史1例,无明显诱因者23例。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7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枕、颈项、肩僵痛者38例,28例眩晕与颈部活动有关,伴颈神经受压症状者8例。47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他伴随症状有耳鸣、重听11例,多汗、心慌、胸闷10例,视力下降、黑朦5例,恶心呕吐5例,头眶痛4例,猝倒史2例,面部麻木,味觉减退,吞咽困难2例。枕项线部、颈项部、肩胛部扪及筋结、条索样痛性反应物者41例,旋颈征阳性12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5例。


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功能位片+开口位X线片,伴臂丛神经压迫症状者摄双斜位X线片。X线片阳性表现为:寰枢关节紊乱31例,椎体增生26例,钩椎关节增生19例,椎间隙变窄12例,项韧带钙化11例,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10例,骨桥形成1例,棘突偏歪(C 5 以上)36例,双突影17例,双椎影11例,椎后缘阶梯状改变(C 5 以上)7例。


1.4
排除病例 本组病例除外寰椎椎动脉沟桥所致眩晕及耳源性、高血压、颅内占位、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5
治疗方法


1.5.1
镇痛液注入病理组织 镇痛液的配制由2%利多卡因3ml+地塞米松10mg或醋酸强的松龙25mg+Vit B 6 2ml100mg+Vit B 12 2ml1mg+骨宁2ml+注射用生理盐水45ml组成,根据病情注入枕骨上下项线、棘旁病变肌肉和筋膜、后关节关节突、项韧带、棘上棘间韧带,每点注射35ml1/23天,一般23次。


1.5.2
针刀治疗 注入镇痛液后依据病情重点选枕骨上下项线、棘旁病变肌肉和筋膜、关节囊、项韧带,以刀法组合行针刀疏通、剥离、切割、松解,伴椎间隙变窄者行病变椎体间棘上棘间韧带松解,视需要1周后再治疗一次。


1.5.3
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即行颈椎手法整复,先按摩后正骨。寰枢关节紊乱者以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或端提法整复,棘突偏歪者以转搬法整复,颈椎后关节紊乱者以颈椎侧曲屈扳法整复。正骨手法不应强求听到复位响声。行枕项线部针刀术(松解寰枕筋膜)者术后行拨伸弹压枕部12次,行棘上棘间韧带松解术(一般为C 5/6 C 6/7 C 4/5 )者行颈屈曲位持续牵拉12min。手法前排除脊椎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等病,避免造成病理性骨折。手术未成功者视情况1天或隔天治疗1次,对行针刀术后创口较痛患者,第二次手法治疗在第二次注入镇痛液后或间隔35天后进行。


1.5.4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SGB消除残余的交感神经激惹征,11次,左右交替,轻者23次,一般1周为一疗程。


1.5.5
颈椎牵引 采用平卧位枕颌带间断牵引,牵引重量35kg,牵引角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度,2030min/次,1/日,1周为一疗程,一般为两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制定如下: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偶有加重,治疗后减轻;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稍减轻,随访期间,眩晕症状时有发生,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2
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治愈38例(80.85%),好转8例(17.02%),无效1例(2.13%),总有效率97.87%。疗程最短者为治疗后眩晕症状即刻消失,疗程最长者15天。1C 4 椎后仰滑脱明显者治疗无效,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颈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缺血)综合征或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两种学说,认为由于颈部退变、颈椎失稳、外伤、畸形等造成椎动脉受压、过度扭曲、牵引或外在的异常刺激如通过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颈神经周围的交感神经或颈部韧带和关节囊压迫的交感神经末梢等导致椎动脉痉挛而产生一过性血流障碍。随着对颈性眩晕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强调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重要性,如有专家认为 1 颈项部软组织紧张可引起丘脑下部机能异常,此种异常刺激下行至眼部运动系及脊髓反射系,由于平衡失调而引起眩晕症状。再有人通过对183例颈性眩晕症病人引起眩晕的病变部位的分析后认为 2 ,仅1/4的病人的颈性眩晕症与颈椎的骨关节病变引起的椎动脉变化有关,3/4的颈性眩晕症是由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其产生机理与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并不是通过椎动脉因素所致,而是由于上颈部软组织中的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和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连通,因而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其无菌性炎症的化学、组织内压变化,通过脊神经后支的传入就可以引起这些中枢的兴奋,产生眩晕,对这些病人,在上颈部软组织病变部位施以手法治疗后,大多立即获得眩晕消失之效果。可见颈性眩晕与枕颈项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失稳、退变、椎动脉受压、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本组资料中年龄在40岁以上者25例占53.19%<40岁者22例占46.81%,说明颈性眩晕的发病呈低龄化趋势,而软组织病变引起颈性眩晕好发于40岁以下 2 ,同时印证了软组织病变与颈性眩晕关系的密切性。


有资料表明 3 100%的颈性眩晕患者伴有颈项板滞感,77.28%伴有颈痛。临床体查时发现枕颈肩部肌肉如头半棘肌、头夹肌、头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前中后斜角肌、肩 胛提肌、斜方肌、冈上、下肌等紧张或痉挛,并常可扪及痛性筋结或条索状物。配制药液注入具有消炎镇痛止痉的作用,针刀对机化、疤痕、粘连或挛缩的肌肉或韧带的松解,剥离、切割、松解,放松紧张或痉挛的软组织,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内高压,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代谢,恢复其理化平衡关系,从而消除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压迫和化学性刺激,达到治痛目的,即以松致通,通则不痛。随着上颈部软组织中无菌性炎症消失和肌内高压的解除,同时也消除上颈部软组织中感受器受到的异常刺激,眩晕中枢兴奋性减低或消失,部分病人顿觉头清眼亮、眩晕消失。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