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与优势对策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我国报道的UC病例明显增多。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难治愈,易复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特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近年来,我国报道的UC病例明显增多。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难治愈,易复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特征。就症状特点而言,应将本病归为“痢疾”、“滞下”、“肠澼”等范畴。就发病特点而言,症状间断发作,活动期、缓解期交替出现的慢性复发型,应属中医痢疾之“休息痢”;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慢性持续型,则属中医痢疾之‘‘久痢”。中医学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UC的发病特点,运用不同的给药途径,随证灵活加减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在UC的研究与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新说  既往研究认为,感受外邪及饮食失调是UC的主要病因病机,外感六淫、湿热邪毒客于肠胃是导致UC发作的首要原因。然而目前研究显示,UC发病与复发还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先天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     1.病因认识     1.1外感湿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节发病,此时天气炎热,细菌容易滋生,饮食物易受污染。国外研究显示沙门菌属、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均为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抗感染治疗能有效缓解UC症状。夏秋季节,炎暑流行,湿热当令,脾胃呆滞,湿热相合,胶结难解,首犯肠胃,湿热郁蒸,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搏结于大肠,肉腐成脓而发病。外感成痢后,或失于解表,或采用寒凉之法抑遏外邪,失治误治;或早食膏粱助其邪热,或补涩太早,导致邪伏肠胃,正气耗伤,而致病变缠绵难愈。     1.2饮食不节UC发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Uchiyama K等认为高脂少纤维饮食是导致uc的重要原因,而Ioannidis 0等在一项回顾性研究巾指出,高热量及异种蛋白摄人量过多,可能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导致uchH重或复发,而采用减少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疗法对治疗UC有效。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UC发病或复发与食用辛辣刺激之味,如韭菜、香菜、茴香、葱、蒜等辛香发散之品,生冷或不洁食品,以及进食荤腥尤其是牛羊肉、鱼虾海鲜有关。饮酒及饮食不规律亦能诱发或加重本病。溃疡性结肠炎一病,主因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加之湿热之毒熏灼而发。进食辛辣刺激及辛香走窜之品易耗伤人体气血,食用牛羊肉及鱼虾海鲜等食品则会加重胃肠积滞,使得湿热伏邪未尽,积垢未除,复因伤气耗血、积滞内停而加重,临床常出现腹痛、大便黏液脓血增多,舌苔黄厚腻等症状。     1.3情志失调临床上常见UC患者因忧思恼怒等情绪改变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现代研究显示心理压力与UC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UC患者个性缺陷构成了UC发病的易患素质和内在基础。Singh S等在一项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UC病人在发病前3个月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有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多见,存在不良心理状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情志失调所致UC,主要与肝、脾、肺相关。肝在志为怒,恼怒可令肝气亢盛或郁结,致中焦运化不利、受纳失司。谷停为滞,水停为湿,日久化热,积滞湿热蕴结肠中,腑气不通,肠络瘀滞,血败肉腐而见腹痛、下利脓血。脾在志为思,长期精神紧张、思虑忧郁均可伤脾,致脾虚运化不利,湿停食滞,客于肠道,大肠 传导失司,而致气血搏结,伤及脂膜血络,化腐成脓而发病或复发。肺在志为悲,或因悲伤过度,或因所欲不遂,而致肺气郁闭,气机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积滞内生,终致湿热、瘀血互结而发本病。     1.4过度劳累UC病程缠绵,久病损伤脾胃,致受纳无权,健运失职。需在生活起居上悉心调养,使脾胃得健,水湿得化,积滞得消,气血调和,方能防止疾病复发。临床常见患者因工作、生活劳累或作息不规律而导致疾病发生或复发。Jelsness—Jorgensen L P等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慢性疲劳是uc发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Graft L A等的研究亦显示80%以上的UC患者始终存在疲劳的症状。劳倦过度则脾胃更虚,食人不消,清浊不分,注入有伏邪积垢之肠道,则见大便溏薄,黏液增多,甚则泻下急迫为水样;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晦暗萎黄;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病久脾阳受损,运化无权,水饮留于肠间则见肠鸣漉漉;阳虚阴盛,寒从中生,故见腹部恶寒。总因伏邪积垢不除、气血失和,加之中焦受损而致疾病复发或迁延不愈。     1.5先天禀赋现代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双卵双胎同患本病的发病率为0—5%,单卵双胎同患本病的发病率则上升到6%一l6%。近5年来开展的基因筛查研究显示UC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表达。UC发病之本,源于患者的先天禀赋”。禀赋为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乃“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之于父母事也”,‘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临床辨证发现,UC患者往往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肾亏虚。脾失健运,则水湿、水谷不化;肾为胃之关,肾失温化,则胃不能腐熟水谷。食湿内停,浊气不化,阴火内生,而成湿热壅遏肠中,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又有父母罹患本病者,其体内邪气留滞,毒邪可通过胞胎孕育传于下一代,正所谓“先天胎毒”是也。  2.病机特点  2.1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相关,与肺相合UC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久病及肾这一病机转化特点现已得到临床大部分医家的认同。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义主一身之气,临床中亦可见因肺失宣降而致UC复发或加重的病例。概因肺失通调,津液失于疏布,水湿下聚于肠;加之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失司,致水湿蕴于肠腑,而作泻痢。  2.2气血同病,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气血受损,湿热瘀阻为UC发病的始动环节。初发时以实证为主,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则见正气耗伤,虚象日增。伏邪未尽、积垢未除,又因脾胃失养、气血受损而加重,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之象。笔者总结临床所见,UC以脾气虚弱为本,湿热邪毒为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寒热虚实的转化直接影响本病的转归与预后。  2.3瘀血与积滞是UC反复发作的宿根从UC的临床表现来看,腹痛多为刺痛,且部位固定不移,脓血便色多暗红,且舌暗伴瘀点、瘀斑,均为瘀血内阻之征;UC患者的肠镜表现亦有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甚则糜烂、溃疡等血行不畅、瘀血阻络之象。瘀血长期存留局部,致新血不生,同时阻滞气机,使积滞不得下,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广义的积滞涵盖所有阻滞肠道气机、令气血不畅的病理因素,包括寒湿、湿热、食积、疫毒等。积滞不除,则血行不畅,瘀血更甚,瘀血不除,则积滞难下,瘀血与积滞共同为患,使邪气内伏,伺机复发,疾病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目前对UC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以及热毒炽盛证。临床最常见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及脾虚湿热错杂者。采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之法治疗此类患者往往收效良好。针对UC本虚标实、证候错综、变证百出、反复发作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除讲究辨证论治外,还需与疾病的分期、分段、分级相结合,采用相应的治法及给药途径。     1.分期论治分期是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及缓解症状为主要目标,治疗上以祛邪为主,宜清化湿热、通因通用、调气行血、消积导滞,同时注意祛邪不伤正,适当加入酸敛之剂。缓解期则以维持缓解、预防复发为首要任务,治疗以扶正为主,根据病位在脾、在肾之不同,气、血、阴、阳虚损之所异,或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或滋阴清热、养血活血,并且酌加清化湿热、化瘀消导之品。     2.分部位论治分段是指治疗前需确定UC的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在口服用药整体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局部病理改变,远端结肠炎如溃疡性直肠炎以及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下者可加用栓剂纳肛;病变部位较高或广泛性结肠炎患者则加用灌肠治疗。纳肛及灌肠药物选择均以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敛疮生肌、活血止血为主。     3.分病情轻重论治分级是指按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对疾病进行分级,对于活动指数为轻到中度之间的患者,可采用中药治疗。若为重度或暴发型UC患者,则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的基础治疗上,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配合中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能有效维持缓解,预防复发,且副作用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建立中医药治疗uc黏膜修复情况的疗效评价体系对于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评价,目前的研究报道多限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综合标准。由于uc 临床症状的改善与黏膜损伤的修复并非同步进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完全缓解,除临床症状消失外,还应包括肠镜下黏膜组织的基本修复。UC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生活质量低下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评价,应包括临床活动指数、肠镜表现、病理结果及生活质量 评分4个方面。     2.制定UC中药维持治疗疗程现代医学对于UC维持治疗的时间尚无定论,可能是3—5年,也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中医药治疗UC也存在疗程的制定以及药物如何减量的问题。笔者临床体会,在治疗取效后,继续原剂量治疗1个月左右,视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给药方法为口服药与外用药交替使用,持续约2—3个月,若症状未见复发,复查肠镜见黏膜修复良好,病变在降结肠以上及全结肠患者可停外用药,改为中药分二到三日服用,逐渐减少服药频率,直到l周服药1次,继续治疗l年;病变在降结肠以下者可以使用栓剂纳肛为主,间断服用中药治疗,频率可从每周服药1次过渡到停用口服药,仅采用栓剂纳肛,继续治疗1年。     3.解决UC的高复发率如何解决UC的高复发率,是目前中西医均面临的巨大难题。疗程不足是uC复发的主要原因,而在缓解期内,患者本人的生活调摄失宜,也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适时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保证足疗程服药,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是防止UC复发的重要方面。     4.中药治疗UC是否有副作用 鉴于西药治疗UC存在的各类副作用,在服用中药治疗uC时,患者也常提及中药是否具有副作用的问题。目前的文献报道笔者未见使用中药治疗uc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从临床对口服中药患者进行肝肾功能监测的结果来看,单纯口服中药治疗UC患者的肝肾功能始终保持正常。因此,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使用中药治疗UC是有效并且安全的。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对策     中医药治疗uc疗效确切,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继续拓展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1.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在于长期维持缓解与降低复发率临床使用中药治疗uc可使腹痛、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得到迅速缓解,且疗效显著。在坚持服药,保证疗程的前提下,能明显提高黏膜的修复水平,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中医药治疗uC副作用小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对比未发现存在肝肾功能损害,并且对于使用水杨酸类制剂导致肝肾功能损伤者,还有促进肝肾功能修复的作用。因此,临床治疗重度UC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副作用小。  3.中药具有抗炎、黏膜保护、抑制免疫反应、调整结肠运动、改善机体内环境等多种作用 中药对于治疗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激素抵抗及依赖型患者,疗效显著;对于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患者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对于水杨酸类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仍可选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 王新月 王建云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