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缺血性中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中风,又名卒中,从病变性质上中风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60%一80%,多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大脑的血管所致,是一种重要的致死及致残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依法组方,理、法、方药统一,从不同的角度辨证分型,对中风病进行临床辨证论治......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又名卒中,从病变性质上中风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60%一80%,多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大脑的血管所致,是一种重要的致死及致残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依法组方,理、法、方药统一,从不同的角度辨证分型,对中风病进行临床辨证论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组是指细胞或组织中所有蛋白质的集合。蛋白质组学是指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其对指导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缺血性中风的预防、诊断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来阐明其在蛋白质分子水平的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缺血性中风的证治
1.1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认为,缺血性中风的致病因素不外虚、火、风、痰、气、血,但其发病机制常为多种病因相互影响或兼见。在辨证分型上多分为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阴虚、肝阳化风等型。中医在治疗上立足整体观念,结合病情辨证论治,施治上包括中药复方制剂、针刺等手段。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进行现代医学方法探讨,明确本病发生的机制机理。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逐渐应用于疾病的研究当中,不少中医药工作者已经将目光投向蛋白质组学,在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中,蛋白质组学已开始应用于本病的研究当中。
    在临床研究中,韦氏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差异性,使用SEL—DI—TOF—MS技术和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l0)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蛋白质进行筛查,对比分析患者组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差异,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诊断率皆大于94%以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实验筛选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进行鉴定,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诊断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实验研究中,周氏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大鼠缺血性中风的相关蛋白,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应用2一DE联合MALDI—TOF—MS进行比较研究,从蛋白质整体水平探讨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健康、缺血脑组织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数据,从而获取白细胞三烯A一4水解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降解胞外酶等一些与脑缺血相关的蛋白高表达,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机制。
1.2中药方剂
    中药复方制剂治法多从益气活血、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化痰祛瘀、补肾培元、散风通络、清热解毒、解毒通络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主要方剂,在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中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朱氏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对模型组与灌服补阳还五汤的中药组大鼠脑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然后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扫描和图像分析对比,使用软件对凝胶图谱进行图像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组与模型组大部分蛋白质点表达比较发生变化,说明补阳还五汤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大鼠脑细胞蛋白质组进行调节,恢复异常改变的蛋白质功能,以此来发挥其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1.3针刺
    针刺是中医药传统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及对本病的预后转归有较好的效果,无论是在临床疗效还是在实验研究中,均有大量的报道。针对不同证型的缺血性中风, 临床治疗上对应不同的针刺方法,如醒脑开窍针刺法、调任通督针刺法、补肾祛瘀针刺法、健脾化瘀针刺法等手法。在 临床治疗上,湛氏利用电泳和质谱技术寻找鉴定缺血性中风患者电针前后血清中表达差异的蛋白,发现电针治疗可以调节血清中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发挥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为临床使用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在针刺的实验研究中,赵氏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电泳技术发现脑缺血早期相关蛋白,对MCAO模型大鼠施以传统针刺法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寻找与针刺作用相关的靶蛋白,对比揭示“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保护作用及抗损伤修复机制。
    以上这些治疗手段不仅在临床上取得明显疗效,在实验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在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脑组织氧和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血脂、血流动力学,对抗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2小结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表达差异性,或通过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大鼠的相关表达蛋白,其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后蛋白表达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将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细化到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对于缺血性中风。以蛋白质表达为指标,以蛋白质调控改变和功能修饰为研究方向,为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方法,对临床上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能取得较好疗效,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突出、方法多样,包含中医、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都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加强和完善临床试验设计,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将中医药研究与现代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相结合,对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确切机制进行深人探讨,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这也代表了近年来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方向。
作者: 蒋希成 张婷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