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4年10月第2期临床医学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的初探

来源:INTERNET
摘要:白内障为我国首要的致盲原因,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手术复明,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基层医院常选用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采用了较大的切口(10~12mm),术后散光较大,并发症较多,因而我们根据基层医院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白内障为我国首要的致盲原因,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手术复明,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基层医院常选用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采用了较大的切口(10~12mm),术后散光较大,并发症较多,因而我们根据基层医院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起,对60例60眼多种类型白内障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分成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组(观察组)与常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组(对照组),各30例30眼。其中观察组:男17例17眼,女13例13眼,年龄8~90岁,平均64.9岁;老年性白内障25例25眼,并发性白内障2例2眼,外伤性白内障3例3眼。对照组:男16例16眼,女14例14眼,年龄9~87岁,平均64.3岁;老年性白内障27例27眼,并发性白内障1例1眼,外伤性白内障2例2眼。

    1.2 手术方法 (1)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洗眼、散瞳后,用1%地卡因滴术眼,每3min一次,共3次后,常规消毒,上开睑器开睑,再次补滴1次地卡因后,嘱患者向下方注视,此时在上方做一穹隆部为基底的“L”型结膜瓣,电凝止血后,采用改良型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以12点为中心,离角膜缘后约1.0mm处,做一骇长为5.2mm,深达1/2巩膜层的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用新月型刀作成隧道直达角膜缘内2.0mm的透明角膜处,此时用15°的穿刺刀,在角膜缘透明区3点处作侧切口,注入粘弹剂后,用3.2mm的三角刀在原隧道切口刺入前房,再次注入粘弹剂后,用撕囊镊作5.0~6.0mm的环形撕囊,用BSS液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后,根据晶体核的硬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超声乳化。对Ⅰ~Ⅱ级核,采用弹性乳化技术,即在中央蚀刻后,进行松解性核切除,去除晶体内核后,进行晶体外核部分和皮质的吸除。对Ⅲ级以上的核,采用拦截劈核法,先用乳化头在晶状体核中心蚀刻并吸住晶状体核,用劈核刀从晶状体赤道部插入,向乳化头方向用力将核劈成1/2,转动核,重复劈核至1/4,并乳化吸出,Ⅳ~Ⅴ级核,可重复将核劈至1/8,再乳化吸出。用I/A清除皮质并作后囊膜抛光,前房内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扩大切口至5.2mm,将5.5mm直径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再用I/A吸清粘弹剂,切口无需缝合,结膜瓣电凝复位。(2)对照组:按常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 [1]  。

  2 结果

     2.1 视力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视力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比较 (略)

     2.2 术后散光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散光情况进行了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有3例虹膜部分粘连,2例瞳孔轻度上移,2例轻度后囊膜混浊,对照组有5例虹膜部分粘连,3例瞳孔轻度上移,2例轻度后囊膜混浊,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散光比较 (略)

  3 讨论

     3.1 目前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的首选术式 但手术后切口愈合引起的角膜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的首位因素 [2]  。然而我们所采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可使术后角膜散光显著性降低,疗效更佳,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其具有切口小,无需缝线缝合,手术时间短,愈合快,术后散光较小,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 [3]  。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术后1周:观察组术眼视力≥0.5者占76.67%,其中视力≥1.0占43.34%,术眼散光1.50±0.75D;对照组视力≥0.5者占40.00%,其中视力≥1.0者占16.67%,术眼散光4.41±1.50D。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0.5者占96.67%,其中视力≥1.0者占76.67%,术后散光0.75±0.50D;对照组视力≥0.5者占53.33%,其中视力≥1.0者占23.33%,术后散光2.28±1.00D,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其原因在于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型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其骇长为5.2mm,自闭性良好,其切口小而稳定,无需缝合。同时巩膜隧道扩大了切口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切口更稳定,闭合更严密,保持了角膜内表面原有的连续性,减少了术后角膜散光,还避免了传统的巩膜隧道切口由于外切口位于虹膜面以下,且内切口偏近房角的缺点,故使超声乳化操作及人工晶体植入更简单,疗效更确切。而对照组术后散光较大的原因,切口长10~12mm,使角膜具有记忆力圆顶状结构基础受到较大的破坏,复原记忆功能丧失较多,以及角膜形态可塑性增加,易受缝线等其它因素影响 [4]  。因此采用改良型反眉状隧道切口,缩短了角膜内切口的长度,增加了稳定性及无缝线技术的应用,是减少角膜散光和提高术后视力的有效办法。

  3.3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我们根据晶状体核的硬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超声乳化术。对Ⅰ~Ⅱ级核,采用了弹性乳化技术,根据软性的白内障的核具有一定的弹性、不易折断这一特点,采用了连续脉冲的方法去除盘状内核,其主要原理是通过2个水化步骤将晶状体核分离成内核和外核两部分,然后利用中央蚀刻的方法使核乳化成环形的碗状,再在上下相对的位置做松解性核乳化切除,使两侧的晶状体核受到牵引而折向囊袋中央,这样就比较容易分别使其乳化去除。对Ⅲ级以上的晶状体核,我们采用了拦截劈核术,先将乳化头埋入核的中心固定核,用劈核刀从晶状体赤道部钩向中心用力,并与乳化头相互配合,以机械力将晶状体核劈开。在此过程中,劈刀和超声乳化头相抵抗的力量将核劈开,而对囊袋和悬韧带产生的牵拉力极小。此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乳化头吸住了晶状体核,且利用劈核刀与乳化头相互协同的机械力,使得晶状体囊袋和悬韧带的牵拉力作用减小,同时减少乳化头的往返移动,减少了机械损伤及乳化时间。我们体会到拦截劈核术除了需手协调配合外,更重要一点是乳化头吸力,即要有足够的负压,才能更好的抓核及拦截劈核。在劈核时,一定要将核劈成完全分离的两半,尤其是Ⅳ~Ⅴ级核更应劈核完全彻底,越小越好。我们采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操作易掌握,切口小,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等优点。避免了常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较长约10~12mm,术后切口愈合慢,创口缝线位置深度难以控制,术后散光较严重等缺点,因此该项手术是一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立信.人工晶体植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6-130.

  2 陆道炎,张效房,陆国生,等.国外白内障与人工晶体手术的进展.中华眼科杂志,1993,29:8.

     3 吴生泉,徐春丽,谢铃,等.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404.

     4 颜伟年,王建华,饶晓桂.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96.

  作者单位:1 211100南京市江宁区眼病防治所

      2 射阳县光明眼科医院
   
      3 南京市江宁医院 

作者: 张克修 王炜 周玉成 王建宁 2005-6-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