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年1月第1期临床医学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推广价值。方法对238例256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双刀平面劈核法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d、1周、3个月裸眼视力达0。术后并发症少,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推广价值。 方法  对238例256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双刀平面劈核法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结果  术后1d、1周、3个月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为35.2%、61.3%、71.5%。术后并发症少,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双刀平面劈核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损伤小、效果好、设备投入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在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医疗队及我院共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38例(256眼),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38例256眼,其中男125例137眼,女113例119眼;年龄33~89岁,平均64.3岁。老年性白内障212例229眼,外伤性白内障7例7眼,并发性白内障19例20眼。核硬度:Ⅱ级核9眼,Ⅲ级核67眼,Ⅳ级核122眼,Ⅴ级核58眼。术前视力光感~0.06。

    1.2 手术方法 按白内障摘除术常规进行术前准备。行术眼球周围麻醉后,15°前房穿刺刀在3点、9点处角膜缘各作一1.5mm长的辅助侧切口,在12点方位做一与角膜缘切线平行的巩膜板层切口,长4.5mm,深达1/2巩膜厚度,顶点距角膜缘1.5mm,用巩膜板层刀做隧道至透明角膜内1mm,以3.2mm角膜刀自隧道底部穿刺进入前房,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以1ml皮试针头自制截囊针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层及水分离充分游离晶状体核,同时将部分核前、核周皮质冲出眼外,再注入粘弹剂将核推动旋转游离出囊袋,浮至前房。以巩膜板层刀扩大内切口使其大于外切口至少1mm,核上下方再次注入粘弹剂以保护后囊膜及角膜内皮。以卜继普医师设计的“平面劈核刀”自3点和9点处侧切口进入前房,水平平行刺入晶状体核赤道部,稍用力穿过核中心至对侧赤道部。双刀在同一平面上向两侧作掰的动作,将核劈成两半,再将核瓣旋转90°,用显微膝状系结镊自隧道切口进入前房将两核瓣完全分开。以3mm×8mm晶体圈匙分别将两核瓣托出。抽吸净残余皮质,注粘弹剂,扩大切口至5.5mm,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抽吸净前房内粘弹剂,侧切口注水加深前房使隧道切口自闭而无需缝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和地塞米松2.5mg,单眼眼垫遮盖。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1d、1周、3个月裸眼视力,见表1。 

    表1 术后裸眼视力 例(略)

    2.2 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 采用角膜曲率计算角膜散光度变化,术前平均散光度为(0.82±0.48)D,术后1周及3个月平均散光度变化为0.43D和0.15D,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 (1)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15眼(5.9%),破口较小,剪除前房玻璃体后均 植入人工晶状体。除了5眼因破口稍大于睫状沟外,其他251眼均植入囊袋内。(2)虹膜损伤19眼(7.4%),均为轻度虹膜色素脱落,不影响视力及瞳孔对光反射。(3)角膜水肿:术后1d42眼(16.4%),术后1周3眼(1.2%),并均于术后2周内消退。(4)后发障26眼(11.3%),21眼到上级医院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恢复术后视力。

    3 讨论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日益完善,其并发症已逐渐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已成为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而术后角膜散光的产生主要在于手术造成的角膜形态改变,与手术切口的长度、位置、形态和缝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1,2] ,而与碎核的方法及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无关。笔者施行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具有以下特点:(1)切口小,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种类,切口最小可小至3.5mm,(2)采用远离角膜缘的巩膜隧道切口,减少了对角膜形态的影响,且有利于切口自闭及愈合。(3)内切口大于外切口,有利于在外切口尽可能小的情况下顺利娩出晶状体。(4)连续环行撕囊保证了劈核、抽吸皮质的安全性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5)采用双刀平面劈核法劈核,器械是在核内部平行于核赤道平面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了损伤角膜内皮及后囊膜的可能性。国内其它劈核法和日本的Momose的钳劈法、Akura的象限咬切法均是在垂直于核赤道平面的立体操作,易损伤角膜内皮及后囊。而超乳吸核术对Ⅳ、Ⅴ级硬核显得“力不从心”,企图通过提高超声能量及延长乳化时间来克服这一缺陷,势必引起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的严重损伤 [3] 。而且超声乳化设备昂贵,技术不易掌握,学习曲线长,初学阶段易发生并发症,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综上所述,笔者采用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双刀平面劈核法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减少了术后角膜散光的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了可与超声乳化相媲美的切口小、损伤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的效果,而且手术简便易行,不受晶状体核硬度影响,无需昂贵设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琦,盛耀华,李增琦.小切口超乳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54-455.

    2 Reading VM.Astigmatism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Br J Ophthalmology,1984,68:97-104.

    3 何守志.开展超乳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几个问题.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83-84. 

    作者单位:523142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医院 

作者: 欧召喜 2005-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