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6例(26眼)外伤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结论对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外伤性白内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6例(26眼)外伤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结果  术组病例随诊5~71个月,术后全部脱盲(视力≥0.1),18例脱残(视力≥0.3)。结论  对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外伤性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儿童,及时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恢复视功能。随着人工晶体质量的提高和显微手术的普及、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适应证得以扩大,使部分眼外伤后条件较差,以前认为不宜施行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自1999年10月~2005年2月收治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26例患者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26眼),男21例,女5例;年龄5~49岁,平均(23.03±4.37)岁。所有病例均为各种原因所致眼球穿通伤后继发白内障,并不同程度合并有角膜瘢痕、虹膜前或后粘连、部分虹膜缺损、瞳孔变形、晶体前囊破损、皮质溢出及晶体后囊破损、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且经B超检查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前视力眼前手动至0.08,平均随诊36.2个月(5~71个月)。

  1.2  人工晶体屈光度的选择  术前测量角膜曲率,A超测量患眼轴长,以SRKⅡ回归公式计算出所需的人工晶体屈光度。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原穿通伤术后3个月后进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采取球周及球后麻醉方式下作10点及4点角膜缘后1~1.5mm(睫状体平坦部)三角形1/2厚度巩膜瓣,行常规上方角巩膜梯形切口,根据伤眼情况,前房内注入黏弹剂(Healon),分离前后粘连的虹膜,根据破口形状、部位,采用不同方式截囊,小心吸除皮质,有晶体核者用晶体圈娩出晶体核,关闭角巩膜缘切口。前房内注黏弹剂,以保持眼压并维持前房,于10点及4点方位预置巩膜瓣下,采用Alcon,CZ70BD悬吊式晶体及Alcon10-0聚丙烯缝线(一端为长直针,一端为铲针),长直针由10点处巩膜瓣下刺入后房,由4点处巩膜瓣下穿出,拆除原上方角巩膜切口缝线,钩出瞳孔区缝线并自中央剪断,分别系于人工晶体上下襻中央的孔中,并行前节玻璃体切除,由上方切口植入晶体,缝线拉紧后缝合固定于巩膜瓣下。用10-0线间断缝合角巩膜缘切口,前房内注入空气泡,观察空气泡形态,以检查玻璃体是否嵌夹,彻底剪除前房内玻璃体后,用平衡液将前房内Healon冲洗干净,再以卡米可林注射液注入前房以缩瞳,尽量恢复瞳孔形状。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涂典必殊眼膏包封术眼。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青霉素480~640万u,每日1次,共5~7天,之后改为强的松龙口服20mg,每天1次,晨起顿服,1周后减量至停药。

  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视力为0.1者3例(11.5%),0.1~0.2者5例(19.2%),0.3~0.5者14例(53.8%),0.6~0.8者4例(15.4%)。

  2.2  并发症  (1)出血:3例为手术中进针时损伤虹膜根部所致,1例为损伤睫状体所致,出血量较多,手术后静脉滴注止血芳酸,术眼加压包扎,静卧休息等处理后出血在1周内吸收,1眼遗留玻璃体轻度混浊。(2)色素膜炎:所有病例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色素膜炎,表现为房水混浊,角膜后KP,经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美多丽眼液活动瞳孔,局部典必殊眼液点眼等,均于术后2周以内吸收。(3)晶体偏位:其中4例出现程度不同的瞳孔上移及晶体倾斜,2例出现晶体偏位。所有病例无瞳孔夹持发生,也未发现角膜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所有病例脱盲(视力≥0.1),18例脱残(视力≥0.3),由此说明外伤性白内障行睫状沟缝合固定术人工晶体视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尚满意。术中采用AlconCZ70BD悬吊式晶体的2个襻中央各有一小孔,缝线固定在小孔上,简便易行,且避免了缝线固定在普通后房型晶体上易松脱的缺点。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有文献报道[1],对后囊膜破裂患者,采用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方法。我们对26例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术后Ⅰ期植入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体,手术中对玻璃体的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2],如果瞳孔区玻璃体处理不彻底,可导致人工晶体偏位,影响视力。玻璃体处理完全,可使人工晶体处于正常的解剖位置,恢复了眼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减轻了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从而减少了网脱的发生,同时消除了玻璃体的阻滞,避免了青光眼的发生,使患者的视力得以提高,恢复了双眼单视。

  本组病例选择10点及4点方位是避开睫状动脉,但9点及3点方位不是绝对禁忌。有报道[3]缝线线结蚀破巩膜瓣有13%,线结暴露于球结膜外者17%,可引起眼内炎。本组病例未发现此并发症,与巩膜瓣厚1/2以上,完全覆盖线结有关,而且线结牢固固定于巩膜瓣下,未发生线结滑脱病例。因此,我们认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体植入的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郝燕生.无晶体囊支持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1,15:257-260.

  2  郑广瑛,惠延年.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植入方式选择.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37.

  3  杨士长,陈彬川.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4):406.

  作者单位: 661100 云南红河州,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张弘楚蒙白玉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