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1卷第3期

CT平扫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非手术治疗指导价值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关键词】脾外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非手术治疗脾脏是腹部外伤中最易受损的器官,脾破裂约占各类腹部外伤的40%以上,传统上对于脾破裂一般采用以脾切除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1]。随着人们对脾脏重要功能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改进,选择性的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已经成为保脾治疗的重要方法[2]。我们认为单纯的CT平......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脾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手术治疗

    脾脏是腹部外伤中最易受损的器官,脾破裂约占各类腹部外伤的40%以上,传统上对于脾破裂一般采用以脾切除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1]。随着人们对脾脏重要功能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改进,选择性的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已经成为保脾治疗的重要方法[2]。我们认为单纯的CT平扫可对脾脏外伤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分型,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07年6月31例脾外伤患者中,男24例,女7例,年龄4.5岁~67岁,平均32.8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0.5~12 h,平均约3.5 h。受伤原因:撞伤19例,挤压伤5例,打击伤4例,坠落伤3例。其中伴颅脑损伤2例,肋骨骨折4例,肝脏损伤2例,左肾脏损伤2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Prospeed单螺旋CT机,160 mAs,120 kV,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范围一般自膈顶至肾脏下极水平。8例加做5 mm局部薄层扫描,窗位30 Hu,窗宽250~400 Hu,根据情况适当应用窄窗技术。

    1.3  损伤分级  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脏外科学组及协作组于2000年通过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根据CT平扫表现我们将脾损伤分为4级,Ⅰ级:小的包膜下血肿或伴少量腹腔积血;Ⅱ级:小的外周撕裂及实质内血肿,直径<3 cm;Ⅲ级:撕裂伸展至脾门及脾实质内,血肿直径>3 cm,可伴有包膜下血肿及少量腹腔积血;Ⅳ级:粉碎性脾或脾门积血伴腹腔大量积血(脾门血管断裂)。

    1.4  治疗方式的选择  除合并其它脏器严重损伤及脾脏的开放性损伤外,对于Ⅰ~Ⅱ级脾脏损伤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Ⅲ级脾脏损伤,如果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或者经输血400~600 ml或快速补液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收缩压>12 kPa),采用非手术治疗;否则行手术治疗。对于Ⅳ级损伤均采用急诊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CT平扫可清晰显示脾脏损伤后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3,4]  Ⅰ级:小的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脾脏边缘新月形略高密度影或等低密度影,即“哨兵血块征”,随时间的推移,密度逐渐减低;少量腹腔积血,表现为肝周、肝肾隐窝、结肠旁沟、脾门区等弧带状、新月形低密度影。Ⅱ级:小的外周撕裂表现为脾脏实质近外周不同方向走行的线条状、楔形低密度裂隙影;实质内血肿表现为脾实质内不规则形、圆形或卵圆形稍高密度影,其周围有模糊低密度环,直径<3 cm。Ⅲ级:脾脏实质内不同方向走行的线条状、楔形低密度裂隙影伸展至脾门,脾实质内不规则形、圆形或卵圆形稍高密度影,直径>3 cm,可伴有包膜下血肿及少量腹腔积血。Ⅳ级:脾粉碎,脾脏全部或部分实质内小片状低密度影及小片状、大片状高密度影,或多发不规则低密度条带状影,脾脏增大。形态异常,脾周或脾门显示高密度血肿,有时可见腹腔积大量积血征象(脾门血管断裂)。

    2.2  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结果     按照前述的影像学标准,31例患者中Ⅰ级损伤9例,Ⅱ级损伤10例,Ⅲ级损伤7例,Ⅳ级损伤5例。1例Ⅱ级损伤患者中因严重肝脏损伤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脾脏见包膜下小的裂伤,其余Ⅰ、Ⅱ级18例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住院治疗两周后康复。Ⅲ级损伤患者中有4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第3天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CT检查见腹腔积血增多而转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CT分级为Ⅲ级损伤患者术中证实有脾门大血管的破裂,外科为Ⅳ级损伤,其余所有手术患者术中所见基本与CT术前分级相吻合。

    3  讨论

    脾脏不仅有滤血、造血、储血及调节骨髓活动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脾脏不仅富含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且产生的IgM具有很强的杀菌、溶菌、促吞噬能力;产生的Tuttsin因子在激活及增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脏切除后患者患凶险性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约是正常人的50~200倍。近年来脾脏外伤的保脾疗法受到广泛的重视,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外科保脾手术治疗[2]。

    脾脏是有丰富血管的器官,愈合力强; 脾脏内储存有大量血小板有利于血凝。研究表明,脾损伤后具有自行止血的功能,有极好的愈合能力。吴允明等[5]用尸体脾脏标本研究脾动脉的解剖特征表明,脾动脉在脾内呈节段性血管供血,各脾段之间均可见到明显的“无血管区”或“相对无血管区”,脾脏损伤大多与脾轴呈垂直的段间破裂,损伤脾门的大血管较少见,即大多不与段间血管相连,因此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止血。这些特点为脾损伤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年以来,非手术治疗脾损伤的报道越来越多,总成功率在90%以上。

    术前正确判断脾脏损伤的程度是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我国学者在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上讨论通过了“脾脏损伤程度分级”,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 cm,深度≤1.0 cm;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 cm,深度>1.0 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脏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该分级标准简单实用,概括全面,适合目前我国常见的脾脏损伤机制,对指导脾脏损伤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检查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可同时显示扫描范围内伴发的其它损伤,目前已经成为脾脏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它能够清晰显示明显的脾脏撕裂、脾内血肿的大小范围、包膜下积血和腹腔积血,虽然脾门大血管的损伤、小的脾脏实质撕裂及脾包膜的撕裂CT扫描并不能显示,但可以通过脾脏血肿的大小、形态和腹腔积血的范围来作出判断。参考上述我国学者制定的脾脏损伤的外科学标准,我们根据患者CT表现对本组病例进行了影像学分级。本组共有1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除1例存在分级过轻外,术中所见与我们术前分级基本一致,准确率90%,与文献报道CT对脾损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约95%基本相符[3]。

    CT分级为Ⅰ、Ⅱ级破裂患者就诊时生命指证一般均较稳定,是非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如果生命指征不稳应注意观察是否合并其余脏器的损伤;Ⅲ级脾破裂是非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症,如果经输血400~600 ml或快速补液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收缩压<12 kPa)应手术治疗[6],Ⅳ级损伤则应首选手术治疗。我们对18例CT表现Ⅰ、Ⅱ级破裂和4例生命指征稳定的Ⅲ级脾破裂患者进行了非手术治疗,除1例Ⅲ级损伤患者第3天因再次出血而转手术外,其余患者住院保守治疗2~3周出院,随访3~5个月CT或B超证实痊愈,未出现并发症。本组治疗成功率为95.5%,证明脾脏的非手术治疗是轻中度脾损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脾损伤后非手术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快速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部分病例需输血400~600 ml;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尿量情况;应用止血剂及广谱抗生素。对于手术患者也应该采用保留脾脏功能的手术方式[2,6]。

    虽然根据CT表现进行的影像学脾脏损伤的分级,能正确反映脾脏损伤的程度,对脾脏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密切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免因CT过低分级或发生迟发性脾破裂而延误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夏穗生.我国脾脏外科的发展回顾[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705707.

[2] Impellizzeri P, Cutrupi A, Chirico MR,et al.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spleen trauma.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J]. Pediatr Med,2007,29(1):3843.

[3] Shanmuganathan K. Multidetector row CT imaging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J].Semin Ultrasound CT MR,2004,25(2):180204.

[4] 左自军,于四堂,任银祥,等. 钝性脾损伤的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l2):12771279.

[5] 吴允明,王克强,杨永康,等.脾脏部分切除术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1983,21(9):533.

[6] Driscoll K, Benjamin LC, Gilbert JC,et al.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splenic rupture[J].Am Surg,2004,70(12):10851087.


作者单位:桓台县人民医院CT室 256400

作者: 宋述永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