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2期

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1例报告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初步诊断为:①“黑热病”。生前近5年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从事裁缝生意,未到黑热病流行区居住过。2病原体形态检查鉴于广西首次发现“黑热病”病例,对收治病人医院采制患者生前的骨髓片进行了复查。在光镜下,骨髓片中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散在或多个聚集或大量堆积在一起的类似利什曼原虫的病原体。...

点击显示 收起

   Report on a histoplasmosis patients misdiagnosed as kala azar patients. LI Jin-hui.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ning 530021,Guangxi,P.R.China)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广西巴马县人。因不明原因反复发热20多天,于2004年8月1日进入驻邕某医院住院。体检:T37.6℃,P90次/min,R20次/min,Bp14/8kpa。病人神清、语言清晰,慢性病容,营养差、消瘦,皮肤粘膜无黄疸、出血点及皮疹,耳鼻无异常,口唇及四肢末端轻度紫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性音,肝肋下4cm,质软。X线检查,两肺纹理增多,粗乱模糊,两下肺野见散在点片状阴影,显示两肺部感染。实验室检查:WBC 16.55×109/L,L 62%,N 38%,RBC 2.59×1012/L,Hb 53g/L,PLT 80×109/L,ESR 17mm/h,HIV抗体初筛阳性。B超显示,肝右锁骨中线肋下约54mm,脾大。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初步诊断为:①“黑热病”;②HIV阳性。入院后第3d,患者病情恶化,出现全身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病历和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否认结核病史。生前近5年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从事裁缝生意,未到黑热病流行区居住过。2004年7月4日因发热,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乏力、头晕、盗汗,曾到住地私人诊所和正规医院诊治(具体情况不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又返回原籍广西某县医院检查,门诊抗炎、输液等治疗,自觉病情稍缓解,但不久又出现干咳、气促而入住上述医院。

    2  病原体形态检查

    鉴于广西首次发现“黑热病”病例,对收治病人医院采制患者生前的骨髓片进行了复查。在光镜下,骨髓片中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散在或多个聚集或大量堆积在一起的类似利什曼原虫的病原体。病原体胞浆呈淡蓝色,一端较圆,另一端稍尖,圆的一端有染呈紫红色,形状如半月型的核(图1),两端之间有一空白区(图2),但无细小杆状动基体。外观病原体很像洋葱的横切面。测量62个圆形体,直径平均为291μm(248μm~532μm);测量43个卵圆形体,大小为409(347~545)μm×280(218~347)μm。骨髓象尚可见,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病原体。从涂片所见的病原体特征,我们鉴定为荚膜组织胞浆菌,而不是利杜体。但为慎重起见,通过互联网将镜下(×1 000)拍该病人骨髓片病原体一组照片,传请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莉莎副主任医师复核,鉴定无误。图1  荚膜组织胞浆菌×1000(瑞氏染色)图2  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两端间空白区×1000(瑞氏染色)
    3  讨论

    组织胞浆菌病与黑热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极易误诊[1,2]。对本例的鉴别诊断,在缺乏真菌培养、动物接种的情况下,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①病原形态鉴别:骨髓涂片检查组织胞浆菌孢子与利杜体区别,前者较利杜体稍大,形状多不规划,孢子一端圆,有染成紫红色的核;另一端尖,两端之间可见一空白区,无动基体。后者胞质呈淡蓝色,内有一呈红色的核及紫红色细小杆状的动基体。本例病原体特征与组织胞浆菌相符。②流行病学依据: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黑热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辽宁、河北(含今天津市)、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16省、自治区和北京市郊区[3],90年代以来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4]。患者生前未到黑热病流行区居住过,其原籍和务工所在地两广都未见有黑热病的报道;亦未见有国内传播黑热病媒介中华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的记录[5]。虽然,患者的丈夫曾于2000年到过山东省宜州地区经商,但该省1972年以来未再出现黑热病新感染的病例[4],其本人至今也未见有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因此,本例原诊断为“黑热病”,缺乏流行病学支持的证据。组织胞浆菌病,源于美洲和非洲。我国1955年在广州第一次发现输入性病例,近年来云南、江苏、湖北、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区报告有本地人体感染。该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该病菌的马、狗、猫、鼠、鸡及鸟类排出的粪便是组织胞浆菌的重要传染源,患者长期在外打工,存在感染本菌的机会。③诊断性治疗:在不能及时作病原诊断的情况下,类似病例在使用黑热病锑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感染组织胞浆菌的可能性,可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抗真菌类药物作诊断性治疗,避免长期误诊造成不良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杜稀恩,温顺妮,高世成,等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的原因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36~837
    [2] 李霞,李杰,冯国琴,等 12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原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708~710

    [3] 许隆祺,余森海,徐淑惠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74

    [4] 管立人,瞿靖琦,柴君杰 中国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开展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J]地方病通报,2000,15(3):49~53

    [5] 陆宝麟 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0~162.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作者简介:李锦辉(1953-),男,广西平果县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疟疾防治研究工作。

作者: 李锦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