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2期

2004~2006年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方法分析2004~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各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较好。传染性疾病类依然是宁波市各类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 方法 分析2004~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结果 各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较好;传染性疾病类依然是宁波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构成类型,占98.6%;春季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季节;各类学校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 结论 应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报告及时性,加强学校的监测。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监测系统 效果分析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信息不畅,体系薄弱、机制不全等诸多缺陷,为逐步改变信息不灵现状,国家相继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本文利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了解该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今后宁波市预防、控制、消除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即由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概念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中对各类事件的划分[2]。

  1.3  方法  应用SPSS10.0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事件分类标准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各类事件界定。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4~200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125起,发病5 309人,死亡6人,波及人口6 343 195人,罹患率83.7/10万,病死率113.02/10万。
      
  125起突发事件中传染病类121起,食源性疾病2起,其他2起。报告起数位于前几位的依次是水痘38起、流感33起、流行性腮腺炎25起和其他感染性腹泻6起,见表1。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宁波市辖区12市县市区1起、北仑区13起、慈溪市18起、奉化市3起、海曙区6起、江北区8起、江东区3起、宁海26起、象山26起、鄞州6起、余姚5起和镇海10起。

  2.2.2  时间分布  125起突发事件中,1月份6起、2月份3起、3月份17起、4月份27起、5月份11起、6月份18起、7月份3起、8月份2起、9月份8起、10月份16起、11月份8起和12月份6起。

  表1  2004~2006年宁波地区报告突发事件具体类别情况(略)

  2.3  效果评价

  2.3.1  各地区报告的及时性  各地区报告及时性( 报告时间-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各地突发事件及时性情况较好,仅海曙中位数9.2d,鄞州4.5d,经方差分析各地报告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0,P=0.496)见表2。

  2.3.2  事件控制效果( 最后一例患者发病时间-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 从事件经历时间长短来看,传染病中位数14d、食物中毒0.3d、其他事件0.1d,见表3。

  表2  2004~2006年宁波地区报告突发事件及时性比较(略)

  3  结论
      
  综上所述,宁波市突发事件报告基本能够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的报告规定,只有海曙和鄞州两地报告较差。应对两地的迟报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类为主,占到96.8%,主要是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多发春季;同时125起突发事件中,有100起发生在学校,占80%,表明学校依然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空白点,因此,要加强学校的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

  表3  2004~2006年宁波突发事件控制效果比较(略)

  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事件多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为主,为疫苗可防治疾病,提示我们应该做好人群的免疫学监测,加强宣教,提高此类疫苗的接种率。减少相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 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2004:1~10.


作者单位: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宁波 315010.

作者: 姚漫红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