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历史与现状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疫情报告。疾控管理疫情报告作为搜索传染病疫情的重要手段,其质量和管理水平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的发展历史,掌握传染病疫情的发展、变化,使疫情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使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不必要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疫情报告; 历史探源; 疾控管理

疫情报告作为搜索传染病疫情的重要手段,其质量和管理水平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的发展历史,掌握传染病疫情的发展、变化,使疫情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使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才能正确的判断和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历史探源

  1.1  传染病防治和管理工作  1950年疫情报告系统由自治区卫生局负责,报告只限于县及4市;1956年以后成立自治区、地(市)、县卫生防疫站(2001年由卫生防疫站改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由各医疗机构报告,各级卫生防疫站通过收集、分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逐级汇总报告卫生部,一直延续至今;1969年农村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卫生所,村级开始建立疫情报告体系。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首先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管理。广西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1978年,国家的法制建设得到全面恢复以后,为了加快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广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进行传染病的报告和管理,1989年9月至今,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

  1.2  传染病报告报告方式  按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按规定时间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未实行报告卡以前为发病数),各级防疫站按统一表格进行旬报、月报、年报报告。医疗机构-县级卫生防疫站-地市级卫生防疫站-省级卫生防疫站采用手工报表邮寄的上报方式一直连续到1987年。1987年,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建立,首先建立了“全国疫情报告微机通讯网”,实现了国家与省之间的联网,之后所有疫情软件不断升级和完善,通讯条件不断提高,联网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最初的中央与省的“点对点”通讯方式,发展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2002年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2004年广西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大大提高了疫情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同时为未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3  传染病报告种类的变迁  1950年报告病种为:鼠疫、霍乱、天花、斑疹伤寒、流脑、回归热、伤寒、痢疾、白喉、麻疹、猩红热、疟疾、黑热病;1951年增加乙脑、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炭疽、布鲁氏杆菌、森林脑炎、狂犬病;1959~1960年增加报告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乙类传染病24种,即原报告的25种减少了天花、回归热、森林脑炎、流行性感冒、恙虫病的报告,而增加了艾滋病、淋病、梅毒、登革热;1996年增加新生儿破伤风,1997年增加肺结核,2003年增加非典型肺炎、2004年增加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血吸虫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目前法定传染病报告为37种,广西曾发生过36种。2007年广西多发传染病病种有:乙类传染病的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梅毒、淋病、艾滋病、伤寒和副伤寒、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等病。丙类传染病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感冒等病。

  2  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发展

  2.1  与时俱进,逐步建立完善广西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体系  2001年5月正式启动“三网”,2002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三网”建设的通知》(桂政发[2002]7号),至2003年,全自治区84个县(区)均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要求,成立了“三网”建设领导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护领导小组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护指导小组。所有的县均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职责。“三网”系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升了广西应对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2001年中央财政补助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广西实施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卫生防疫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租用本地线路DDNH或ISDN接入当地宽带网,形成一个由中央、省、市、县组成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使疫情报告网络逐步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的敏感性提高,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2.2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乡级信息报告网络  2004年1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正式启动,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2004年自治区卫生厅为了加快乡镇卫生院作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哨点的建设,对全自治区1400多个乡镇配备了电脑,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 2005年11月国家对西部地区装备计算机,分配给广西1328台计算机,扶持乡镇卫生院、贫困县、边境县医院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据统计省、市、县、乡五级共有网络直报人员1 385人, 90.87%县以上医疗机构和95.33%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对传染病疫情、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等重要公共卫生数据进行实时管理,传染病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

  3  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体系对策与措施的探讨

  3.1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开发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源。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已经进入网络化管理,但其应用有许多方面仅局限于原始数据的收集,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方面还远不够。因此,2006年开展了全区传染病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工作,已完成了1989~2003年广西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采集及分析;2004年之后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自动转接到本系统;2007年将广西1950~1989年传染病疫情历史资料数据逐步采集到本系统,研究广西传染病发病变化规律和趋势,建立广西重大传染病疫情预警系统,能够早期对传染病疫情做出预测、预报,为政府部门采取正确及时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  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和疫情信息报告系统。一方面继续加强和完善信息自下而上的纵向流通,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信息的横向流通,逐步建立传染病信息的反馈机制,真正建立传染病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保证传染病信息发挥最大的效能。在目前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边远山区硬件的设施,提高对乡镇卫生院的覆盖范围,加快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管理水平,实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整合和数据共享。

  3.3  依法开展传染病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不断提高传染病监测的质量。目前,我们的传染病监测报告主要还是疫情报告,对疫情的了解和防控措施的确定还有明显不足。建立健全各级医疗紧急救助网络,组建以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技术处理和对患者实施抢救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督查和技术指导,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传染病报卡填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同时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三网”系统已形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网络的优势,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作者: 雷芝樱,陈娜萦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