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6期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   精神疾病;攻击行为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原因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常常发生针对自身、他人及其它目标的破坏性行为,即攻击行为(aggression),其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violence)。本资料中的攻击行为主要指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即体力攻击行为,不包括言语性攻击。近几年来,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引起的法律纠纷也愈来愈多,因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James等认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其它精神障碍[1],有关文献报道,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对猜疑等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2-5]。2000-2002年我院攻击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5.38%、18.62%、20.16%,给我院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我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03年1-10月期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为诊断标准,共435例,其中精神分裂症(含分裂样精神障碍)349例,心境障碍53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6例,人格障碍4例,其它13例。根据住院过程中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行为组(88例)和非攻击行为组(347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病程、既往攻击行为史、诊断、临床主要症状(如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意猜疑、消极自责、紊乱行为等),对我院2003年1-10月所有住院患者逐项填写,并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

  攻击行为组88例,其中男72例,女16例;年龄14~73岁,其中20岁以下7例,20~40岁59例,40岁以上22例,平均年龄(36.18±11.31)岁;病程10天~40年,其中5年以下22例,5~10年50例,10年以上16例,平均病程(10.11±9.35)年。非攻击行为组347例,其中男235例,女112例;年龄15~88岁,其中20岁以下35例,20~40岁230例,40岁以上82例,平均年龄(38.25±12.04)岁;病程22天~43年,其中5年以下78例,5~10年189例,10年以上80例,平均病程(11.95±11.24)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既往攻击行为史上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攻击行为者高于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发生率高。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的人口学资料(略)

  2.2  主要临床资料

  2.2.1  各类精神障碍与攻击行为 

  435例患者中攻击行为者88例,发生率为20.23%,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攻击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9.77%、20.75%,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03,P>0.05)。其它病种因病例太少而未做分析,见表2。

  表2  各类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发生率(略)

  2.2.2  精神症状与攻击行为

  在各类精神症状中,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意猜疑、消极自责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各类精神障碍与攻击行为(略)

  3  讨论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预测研究正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目前有关人口统计学资料、精神疾病诊断、临床症状、生物学因素与攻击行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社会阶层和种族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6]。也有研究认为5-HT功能低下、中枢NE能亢进、胆固醇水平低下、脑诱发电位异常、甲状腺激素水平等与攻击行为有关[7-12]。本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性别、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高于女性,与谢斌等[5]报道不同,可能与女性多采用言语攻击,而本资料中攻击行为不含此项内容有关。有研究认为,性别方面随病种的不同而有不同,认为在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中男性大于女性,而在抑郁症中女性大于男性[13] 。本资料未作此方面统计。

  有文献报道[13],非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高峰年龄是十几岁,据说与体力和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男女性别比例为9﹕1,这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发生攻击行为的高峰年龄稍有推后,大约20~40岁之间,本资料攻击行为组中20~40岁者59例,占67.05%,略有差异,攻击行为组中,男性平均年龄为(33.59±11.15)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1.61±13.54)岁,男性发生攻击行为平均年龄较女性偏小,差异有显著性(t=2.21,P<0.05),这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从病种来看,本资料攻击行为组中,精神分裂症发生率19.77%,心境障碍20.75%,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0%等,各病种之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Monahan等认为诊断本身不能作为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因为当控制人口学资料等条件时,攻击行为在诊断间的差异就变得不明显[14]。 另外,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率19.77%,明显高于谢斌等报道的9.7%[5],可能与环境因素(如病房拥挤、通风欠佳等)、管理因素、医务人员素质等有关。从单一精神症状来看,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意猜疑4个症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与大多数研究一致[2-5],消极自责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紊乱行为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有关研究结果不一致[15]。

  本资料提示,攻击行为与性别、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意猜疑、消极自责等密切相关,对预测精神疾病的攻击行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由于攻击行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不稳定,许多研究者企图寻找生物学预测因子,如Brown. Virkkunen等发现低5-HIAA水平可以预测攻击行为[7,8],马金芸等认为TSH升高和攻击行为有关 [12],钟志慧等认为攻击行为可能与脑癫痫样放电征有关[16],Jarvie的研究表明额叶损害异常导致精神症状和人格改变,而人格改变具有冲动、易激惹、愤怒和敌意等特点。本资料认为,预测攻击行为,要求收集病人的详细资料和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改善住院环境,研究病人以往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敌对猜疑等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James DV.Fineberg NA, Shah AK,et al. An increase in violence on an acute psychiatric ward:a study of associated factors[J].Br J Psychiatry,1990,156(6):846.

  [2]  Palmstierna T,Lassenius R, Wisted B. Evaluation of the Brief Psychopathological Rating Scale in relation to aggressive behavior by acute involuntarily admitted patients[J]. Acta Psychiatry Scad,1989,79(4):313-316.

  [3]  Tankes ED.Yesavage JA. Characteristics of assaultive patients who do and do not provide visible cues of potential violence [J].Am J Psychiatry,1985,142(12):1409-1413.

  [4]  Lowenstein M.Binder RL, McNiel 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ssion symptoms and hospital assaults[J].Hosp Commun Psychiatry,1990,41(3):311-313.

  [5]  谢  斌,郑瞻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危险行为的预测[J].上海精神医学,1993,5(2):130-133.

  [6]  杨  权.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3:113.

  [7]  Brown GL .Linnoila MI.CSF serotonin metabolite (5-HIAA)studies in depression, impulsivity,and violence[J].J Clin psychiatry,1990,51(Suppl):31-41.

  [8]  Virkkunen M,rawlings R,Tokola R,et al .CSF biochemistries, glucose metabolism, and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in alcoholic, violent offenders, fire setters, and healthy volunteers[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20-27.

  [9]  喻东山,胆固醇和精神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4):234-236.

  [10]  王小全,王晓峰.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与血清胆固醇水平[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4):208-209.

  [11]  谢  斌,陈兴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体感诱发电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2):65-67.

  [12]  马金芸,谢  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甲状腺轴[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4):195-197.

  [13]  王小平,精神病人攻击行为预测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1):18.

  [14]  Monahan J. The prediction of violent behavior: toward a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ory and policy[J].Am J Psychiatry,1984,141(1):10-15.

  [15]  甘景梨,吕存生,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5):272-273.

  [16]  钟志慧,刘剑涛,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6:292-293.

  (湖北省武汉市武东铁路精神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084;武汉市优抚医院)

 

作者: 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