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6期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子宫子宫内膜异位在腹膜、腹部器官,受卵巢激素的刺激发生周期性出血,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积血小囊,囊内为巧克力样液体。常规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理:镜检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3临床表现6例均在腹壁切口瘢痕深处发现肿块,月......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子宫

  子宫内膜异位在腹膜、腹部器官,受卵巢激素的刺激发生周期性出血,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积血小囊,囊内为巧克力样液体。患者有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皆有孕足月剖宫产史,发病时间在术后6~29个月,年龄23~38岁,平均26岁。30岁以下4例,30岁及以上2例。超声检查:病灶2.8~5.0cm 5例,>5.0cm 1例,平均3.5cm,均为单个病灶。常规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病理:镜检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及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1.2  使用仪器和方法 

  Apogee 800增强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12MHz。检查时重点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囊实性及血流情况。

  1.3  临床表现 

  6例均在腹壁切口瘢痕深处发现肿块,月经期可增大,伴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疼痛逐渐减轻,肿块缩小。肿块触痛、质韧、实性、不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肿物为单个,2.8~5.0cm。5例位于切口的左角,1例位于切口的中央。

  2  讨论

  2.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也逐年增加,且病灶在盆腔以外的并不少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有种植学说、血行-淋巴播散、医源性播散、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发病学说。属良性病变,但其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与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异位的子宫内膜最常见于卵巢、子宫直肠陷窝及其邻近区域,亦可见于膀胱、直肠、阑尾、小肠、子宫颈、阴道穹窿、脐部或腹壁。有报道,静脉和淋巴管内存在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本组病例均发生在腹壁,距切口近者可能与术中内膜组织直接种植有关。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仍受卵巢分泌的激素影响,发生同宫腔内膜相一致的周期性增殖、分泌和出血等变化,由于出血无流路,因而在局部形成与月经周期有密切相关疼痛肿块。

  2.2  声像图表现 

  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其内充满密集细点状回声,后壁回声增强。

  2.3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腹膜黏液瘤的鉴别 

  前者有继发性痛经史,腹膜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低回声区,周边模糊,壁厚,内部可见密集细点状回声及肠管有粘连,无腹水。后者有卵巢或阑尾黏液瘤病史,腹胀,可及囊性肿块。腹膜增厚,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壁薄、光滑。与肠管明显粘连,肠间、脏器外及腹水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腹水内呈光环、光斑,震动腹壁时可移动[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腹壁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二维声像图及血流频谱特点,多可得出正确结论。若诊断仍存在困难时,应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无典型症状者,超声诊断可辅助排除腹腔内病变。手术是惟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较大、较深的病灶,适当扩大切除范围,达到切缘干净,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本组患者全部确诊。

【参考文献】
    [1]贾译清,主编.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810.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医院彩超室,内蒙古 包头 014070

作者: 李俊辉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