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2期

中医七情理论与自杀心理干预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七情辨证心理干预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七情 辨证 心理干预

  “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其中尤以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故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规律,即: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忧(悲)伤肺,喜胜忧;思伤脾,怒胜思;恐(惊)伤肾,思胜恐。上述理论,给进行自杀心理干预治疗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  以七情制化理论预防心理疾患
      
  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某种情志刺激日久,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及心理耐受范围,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自杀心理的产生,多与七情中的“忧”、“思”、“悲”的情志刺激过度有关。根据七情制化理论,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中断不良情志刺激,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这就必须细心分析咨询者的具体心理状况,弄清楚其情志刺激是哪一种类型,并参考中医七情制化理论,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某一患者因思虑日久致精神抑郁进而产生厌世心理,此时若一味采取劝慰疏导的方法,往往收效不大。而根据中医七情制化理论中“怒胜思”的规律,采取善意而适当的激怒患者的方法,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以七情制化理论治疗心理疾病

      
  运用中医七情制化理论干预治疗心理疾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治疗,二是方药治疗。心理治疗如前所述是采用七情所胜来消除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即克制某一情志的过度刺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某一患者的自杀观念是由长期悲忧过度所形成的,根据七情制化中“喜胜悲”的规律,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至于药物治疗,则是结合五行及脏腑辨证,辨明七情所伤,利用七情所胜,采取适当的方药进行治疗。例如,肝在志为怒,怒气持久或大过,则采取疏肝泻火的方法治疗;又如,思虑日久伤脾,即“脾在志为思”,临床采取健脾理气的方药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方药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方药治疗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运用七情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干预治疗人的心理疾患,既有历史上的文献记载,又有现代临床实践的验证。虽然目前仍是一种尝试,甚至还有某些争议。但作为精神科的医务工作者,有义务、有必要对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进行发掘整理,使之为现代心理学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精神病院,山东 济南 250117

作者: 王庆华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