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24期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组同时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以《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护理3个月后,研究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社会功能退缩、对自己的照料、对外界环境的兴趣以及责任心与计划性分值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9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以最小不平衡指数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同时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以《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护理3个月后,研究组量表总分及其因子社会功能退缩、对自己的照料、对外界环境的兴趣以及责任心与计划性分值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连续规范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可以延缓其精神衰退,降低复发率,提高社会功能。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社会功能缺陷,是患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不知清洁、仪表不整等[1]。该病经精神科临床治疗,约有1/3的病人可恢复正常生活,但仍有2/3的病人会发展成慢性精神疾患,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丧失与外界环境沟通的能力,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为此,作者对9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及社会功能训练,以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或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1.1  受试对象的选择  选择2005年5月-2006年4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②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系统治疗。(2)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的阳性精神症状;②存在严重躯体疾病。共96例入组;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43.56±7.34)岁,初中以下文化75例,初中及以上文化21例,住院次数为(3.68±1.47)次,病程为(16.43±5.93)年,氯氮平剂量为(318.02±97.41) mg/日。

    1.1.2  组间的均衡保障措施  为使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的处理因素达到均衡性,使两组间具有可比性,采用最小不平衡指数分组法以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氯氮平日量作为计算不平衡指数的因素,以患者入院顺序通过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使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次数、文化程度以及氯氮平日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常规治疗与护理  两组患者均接受氯氮平治疗,其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交谈,每日2次,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按常规进行,无系统性与特殊针对性护理。

    1.2.2  健康教育方案

    1.2.2.1  护理人员的培训  为保证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社会功能训练的效果,对实施健康教育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提问、笔答等形式达到具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的能力。

    1.2.2.2  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及合作程度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书面评估,作出具体的健康教育的计划及实施方法。

    1.2.2.3  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  (1)授课内容:包括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作息时间、服药及探视注意事项以及物品摆放、保管和领取方式、安全检查的重要性、精神卫生常识、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心理问题与沟通方式等。(2)方法:对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将打印的健康教育内容人手一册,每周出一期黑板报对患者进行反复宣教,每次授课时间在45分钟左右,并在课上进行提问、课外进行交流以强化授课效果。

    1.2.2.4  社会功能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1)训练内容:①生活能力训练:如床铺的整理,着装仪表的整洁、洗漱的安排,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床头单物品摆放等,重点解决生活自理问题;②社交能力训练:唱歌、棋牌类活动、球类体育活动、读报、讲故事、写信件、写日记等计划,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诱导和鼓励病人与他人交流,增强自信心;③组织与协调训练:如参加院内义务劳动、病房内卫生的整理、协助照顾年老体弱病人的生活、组织参加院内大型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④文化情趣的培养:如写黑板报、画画、写字、养花、养鱼、做手工等。(2)方法:将研究组4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由两名责任护士负责,根据患者的评估和诊断报告确定病人的训练内容和目标。各种训练按月计划、周计划进行,每周上课2~3次,每次2~3小时,同时记录病人考勤情况,每周小结1次,每月总评1次,对优胜者颁发奖品或带其外出游园,连续进行3个月。

    1.2.2.5  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措施  (1)主动与患者交流谈话,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抵触或敌对情绪,配合健康教育及社会能力训练;(2)采用交流授课的方式,遵循个体化原则,实施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使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规律,强化患者自知力,主动自觉地接受治疗;(3)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使患者在愉快而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并对积极参与者进行奖励。

    1.3  评价方法  两名主管护师首先进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4]培训(0-2分3级评分法),达到较好一致性(Kappa=0.80),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输入微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分析

    治疗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总分值及各评定因子分值见表1。表1  两组患者量表各评定因子分值及量表总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由表1可见,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量表总分及各评定因子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对自己的照料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社会性退缩、对环境的兴趣及责任心与计划性三个因子分值亦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致残性疾病,病程迁延、复发率高,多伴有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损害,常给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而该病在长期病程中能否“康复”,即心理社会功能可否基本恢复或康复治疗是否确实有效,历来是专业工作者及广大病家热切关注的一项议题[5]。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效果较好,对以被动、退缩为主的阴性症状一般效果不理想。著名作者Liberman等(1988)主张精神药物干预(精神药物治疗)应与社会心理干预(即社会心理治疗)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性干预系统,可称为“生物-心理-社会性干预”。从精神康复的角度来看“精神药物”与“心理社会”二方面措施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5]。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是一项规范的、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标准、有评价、系统而又具体的教育活动,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临床精神科的转变,值得应用与推广[6]。从国内来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7]。此类疾病的总负担已位居各种疾病之首位,约占全部疾病人总负担1/5-1/4[8]。精神卫生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是精神卫生工作者努力寻求和探讨的主要工作。

    本研究通过4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以交谈、授课及个体化社会功能训练的方法,实施临床观察,应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进行评价,与未接受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的患者比较,结果显示:系统的健康教育及社会功能训练,不仅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延缓精神衰退,缩短住院周期,减轻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使医护人员更全面地掌握精神科专业知识,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改善医患和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工作开展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推广价值。

    本研究尽管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但仍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差,同时本研究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较短,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训练的内容及方法尚未成熟,有待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华彩霞,王淑娇,倪小娟,等.影响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01-203.

[2] 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4-66.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5.

[4] 郭贵云.202例慢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1):19-21.

[5] 王善澄.精神分裂症与康复[J].中国民政医学,2002,14(3):129-132.

[6] 王明贞,王风云.定期讲课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50-51.

[7] 沈渔邨,杨小昕.以荣誉为起点迎接精神科学的跨世纪挑战[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3):132.

[8] 殷大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J].中国民政医学,2000,12(1):1-3.


作者单位:河北省荣军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 刘蕴华,霍绪平,苏惠敏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