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9期

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发生的71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近年收集的71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的类别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71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大72岁,最小10个月。从药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发生的71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近年收集的71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的类别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71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大72岁,最小10个月。从药物类别来看,抗生素类药比例最大,占60.56%(43/71);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71.82%(51/71)。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和药学人员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临床药学监护水平,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的监测是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我院收集的7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临床医护及药学人员,特别是基层医护及药学人员对ADR的重视,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6至2007年收集的71例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71例ADR患者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0个月。71例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析见表1。表1  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析(略)

  2.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71例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见表2。表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略)

  2.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71例ADR患者所用药物涉及11个种类共31个品种,其中抗生素类药有12个品种,占38.71%(12/31)。ADR患者用药情况见表3。表3  71例ADR患者用药物情况(略0

  2.4  ADR的临床表现 

  71例ADR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57.75%,其次表现在消化系统,占26.77%。ADR患者的临床表现见表4。表4  71例ADR患者的临床表现(略)

  2.5  ADR的转归 

  71例ADR经停药或临床对症治疗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无1例死亡或造成严重后遗症。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从表1可见,71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7:1。10岁以下儿童发生34例,占47.8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12例,占16.90%。婴幼儿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处在不断发育、成长的过程,体脂含量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1],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肾脏排泄功能差,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人许多器官的生理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药物代谢速度较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为了能提高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除了正确选药,准确计算剂量外,还需对药物在儿童和老年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有较全面的理解,加强临床药学监护,合理用药。

  3.2  ADR与给药途径 

  由表2可见,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大,在71例ADR中占71.82%,其次是口服药,占23.95%。这与治疗过程中为了快速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多采用静脉给药有关,引起的ADR也容易被发现。目前,临床上过多地采用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超出了“不能口服或病情危急”的定义,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3.3  ADR与所用药物 

  3.3.1  ADR与抗生素 

  从表3可见,抗生素类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占60.56%。该类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多(25例),其次是喹诺酮类(6例),与文献报道相似[2]。主要是由于头孢类抗生素具有广谱、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特点,临床使用频率较高,且存在不合理以及滥用的现象,致发生的ADR也较多。因此,临床在合理选用抗生素时,要执行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和合并用药,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3.3.2  ADR与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有3种药物,发生8例ADR,占11.27%,出现血压下降、紫绀、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都好转。其原因主要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物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以及因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而致机体过敏。中药注射剂应用较普遍,在临床使用时须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3]。

  3.4  ADR的临床表现 

  ADR引起各系统器官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1例,占57.75%,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这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患者也易感觉有关;其次是消化系统,有19例,占26.77%,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71例ADR患者经停药或临床对症治疗后,58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好转,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同一药品发生ADR时,可引起1种以上的临床症状,所以ADR临床表现的例数大于ADR的例数。
   
  ADR信息报告监测制度是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用药安全的有效屏障。因此,如何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当前医疗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ADR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加强ADR相关理论的学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严格执行ADR监测和报告制度,才能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徐叔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60.

  [2]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13.

  [3]邓增潮,梁增杰.72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1):30-31.


作者单位:高邮市送桥中心卫生院,江苏 高邮 225651

作者: 孙大勤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