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3期

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处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5年至2005年间共接诊此类骨折156例,其中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治疗108例,定期随访拍片。结果:98例一次手法复位成功,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复诊时因肿胀消退有轻度再移位,1周内作了适当调整后达解剖复位。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处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5年至2005年间共接诊此类骨折156例,其中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治疗108例,定期随访拍片。结果:98例一次手法复位成功,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复诊时因肿胀消退有轻度再移位,1周内作了适当调整后达解剖复位;10例残留轻度前后移位,配合石膏矫形复位满意。本组108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门诊随访。患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周,本组优87例,良18例,差3例。结论: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具有无创伤、治疗费用低廉、痛苦少等优点。

【关键词】  闭合手法复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男79例,女29例,右侧76例,左侧32例,年龄3~13岁,平均8.6岁,病程1小时~7天,曾在院外复位失败的27例。伸直尺偏型93例,伸直桡偏型8例,屈曲尺偏型5例,屈曲桡偏型2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无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根据Gartland分型进行划分,Ⅰ型12例,Ⅱ型38例,Ⅲ型58例。

  1.2 治疗方法 当日就诊者行急诊手法闭合复位,软组织重度肿胀者先行肘关节半伸直位石膏托固定,抬高患肢留观3~5天,待局部消肿后再行手法复位。

  1.2.1 手法复位 3天内的均采用局部血肿内麻醉,3天后的采用全麻。复位由3人施行,采取“三步法”进行,即先整复旋转及重叠移位,再整复侧方移位,最后整复前后移位。平卧或坐位,一助手握患儿上臂,如伸直型骨折,另一助手一手握患儿前臂腕上,一手握肘下,先以原畸形方向,即屈肘30°~50°,前臂旋后位,对抗牵引3~5分钟,矫正旋转重叠移位。再逐渐在牵引下缓慢伸直肘关节,待牵引充分,骨折块周围肌肉松弛后,术者一手抱于肱骨内髁处,另一手握住肱骨近侧骨折端上方桡侧,两手对抗用力挤压远骨折块,整复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侧方移位应适当矫枉过正,桡偏型则避免过度复位。侧方移位完全整复后,术者双手拇指用力抵住尺骨鹰嘴向前推远折端,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屈侧向后拉近端,同时助手屈曲肘关节,纠正前后移位。此时,可进一步矫正残留的旋转移位。屈曲型骨折,在肘关节90°位牵引,牵引充分后术者采用拇指向后方推压远折端,并对抗牵引近折端,同时缓慢伸直肘关节行前后方向复位。侧方移位的整复与伸直型相同。

  1.2.2 石膏托固定 复位结束后,可由术者一手固定骨折断端,一手作肘关节屈伸及侧方轻轻摆动来感觉骨折是否稳定,用手提C臂机透视骨折位置或绷带临时固定照片,确认骨折位置满意后进行石膏托固定。伸直型骨折在不影响血循环情况下尽量固定在屈肘超过90°位,尺偏型应采取前臂旋前外翻位,桡偏型应采取前臂旋后位。屈曲型骨折固定肘关节屈曲30°左右,且让肘关节外翻10°,以保持提携角。

  1.2.3 术后处理 石膏固定后再次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如肿胀不明显,交通便捷者可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后门诊观察。软组织肿胀严重者,建议住院观察处理,待肿胀消退后及时更换石膏,以防再次移位。固定后立即进行手指主动屈伸活动,3~7天拍X线片复查骨折有无再移位。Ⅰ、Ⅱ型骨折两周,Ⅲ型骨折3周复查X线片,如有明显骨痂生长,即可去除石膏练习屈肘活动。

  2 结果
   
  98例一次手法复位成功,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5例复诊时因肿胀消退有轻度再移位,1周内作了适当调整后达解剖复位。10例残留轻度前后移位,配合石膏矫形复位满意。除10例因软组织肿胀,接受术前住院消肿或术后留观3~7天外,其余均按门诊观察处理。本组108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门诊随访。患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周,平均4.5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发生。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优秀:提携角同健侧比较<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良好:提携角同健侧比较<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差:提携角同健侧比较<2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本组优87例,良18例,差3例。

  3 讨论

  3.1 无明显移位骨折的诊断及处理 Ⅰ型骨折及部分移位不明显的Ⅱ型骨折X线片显示不清楚,诊断较困难,容易造成漏诊,导致移位或移位加大。如临床上怀疑有骨折而X线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者,应拍斜位片或加摄对侧正侧位片对照。主要观察侧位片上的肱骨干纵轴和肱骨小头纵轴的夹角,小于40°或较对侧小,则提示有骨折并有前后成角移位,需进行手法复位。所有怀疑有骨折的均需进行前臂中立位长臂石膏托固定2~3周。笔者曾参加过一起Ⅰ型骨折漏诊未行固定致骨折移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案例,教训深刻。

  3.2 移位骨折的整复及固定技巧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其发生率并未因切开复位而降低,而且常并发肘关节功能障碍[2]。因此,除开放性骨折,需探查血管神经或手法复位失败者,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治疗。
   
  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整复的手法技巧。我们采取的“三步法”复位的原理是通过逆创伤机制,肱骨远端的解剖特点以及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复位,达到一次性整复成功。复位时注意尺偏型骨折侧方移位整复应做到稍“矫枉过正”,伸直型骨折远端后方移位的整复切忌过度用力,以免将伸直型变为屈曲型而造成复位困难或不稳定。
   
  笔者认为伸直型骨折的固定,以屈肘超过90°位为佳。只有此时才能使肘后完整的骨膜韧带紧张前推骨折远端,增加了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对于伸直尺偏型骨折,我们采取前臂旋前外翻位固定是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骨膜是控制旋转的主要因素,在伸直尺偏型骨折中,后内侧骨膜是完整的,可作为铰链来稳定骨折。在过屈位,后内侧铰链被拉紧并通过前臂的旋前外翻而使外侧的骨折面闭合,同时避免内侧骨折面嵌紧塌陷。这点在切开复位的病例术中得到了验证。同理,对于伸直桡偏型骨折,采取前臂旋后位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干骺端,愈合速度快,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

【参考文献】
    [1] 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3.

  [2] 徐华梓,李也白,池永龙,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1):28.


作者单位:(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云南 玉溪 6531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