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4期

阴阳互根理论在中药配伍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阴阳互根。中药配伍。这种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阴阳互根理论广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阴阳互根;中药配伍;运用

  中医学认为,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阴阳互根理论广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阴阳互根理论在中药配伍中的运用探讨如下:

  1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根理论在中药配伍中得到广泛运用,如左归丸中重用熟地、山药、枸杞子、龟板胶以滋补肾阴,充填肾精,再配伍补阳之品鹿角胶、菟丝子以增强化生阴精的功能,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阴精,从而达到补阴之目的。再如,右归丸中重用附子、肉桂、鹿角胶以补肾中之元阳,又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滋补肾阴之品,以填补肾精,来充实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阳气,进而达到补阳之目的。这种配伍方法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生,则源泉不竭。"的理论。

  2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指的是药物的作用趋势,即在以升提为目的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在以沉降为宗旨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有升提作用药物。如升阳益胃汤的目的是益气升阳,在黄芪、陈皮、独活、防风等升浮药中,配伍少量半夏、泽泻等沉降之品,以达升中有降,使升而不过。再如济川煎中,重用肉苁蓉、当归以润燥滑肠,降泻通便,配以升麻轻宣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更有欲降先升之妙,终达润肠通便之效。

  3  散中有收,收中有散
        
  中医学认为,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为了取得更好的药物配伍效能,在发散剂中加入适当的收敛药物,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桂枝汤,方中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表邪,伍以白芍酸涩收敛,如此发中有补,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以达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目的。再如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配以防风,辛温性散,既可走肌表而祛风邪,又与芪术合用以收中有散,以散助收,则表虚自汗证及虚人易感风邪证乃愈。

  4  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在用补益药治疗虚证时,为防止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常在大量的补益药物之中,配伍适当的泻实之品,使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如六味地黄丸中重用熟地、山药、山茱萸,以肾、肝、脾三阴并补,配以丹皮、泽泻、茯苓,以泻肝火、利湿浊,并制熟地之滋腻。诸药合用,以达到补中有泻,补而不滞之功。在以清泄为主的方剂中加入适当的补益药,以防泻下太过伤及正气。如白虎汤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佐以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两者合用,共奏泻中有补,使泻不伤正,补不留邪,以达清热生津之效。

  5  散中有补,补中有散
        
  散中有补指的是在以发散药为主时,配用适量的补益之品,不致发散太过,耗伤元气。如在败毒散中重用柴胡、川芎、羌活、独活等以发散在表之邪气,伍以人参、茯苓、甘草以扶助正气,托邪外出,如此配伍以达散中有补,使散不伤正,补不碍邪,两者相得益彰,既培元气,又败邪毒,则表证可解。补中有散指在大队补益药中配伍少量发散之品,如在阳和汤中重用熟地、鹿角胶、肉桂,既补肾中之真阴,又补肾中之元阳。配以少量麻黄辛温发散,达卫阳,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滋补与辛散同用,使补而不腻,散而不伤正,以达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用。

  6  热中有寒,寒中有热
        
  在治疗里寒证的温热药中,配以适量寒凉之品。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重用辛热之附子、干姜,以回阳救逆;再配以猪胆汁咸寒而滑,如此热中有寒,可益阴滋液,补益吐下伤亡之阴,更可制约附姜辛热劫阴之弊,以达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之效。在治疗里热证的寒凉药物中,配伍以适量温热之品,如芍药汤中重用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以清热燥湿,荡涤湿热;再配以温热之官桂,如此寒中有热。既可行气血,又可防寒凉之品遏滞邪气,有一举两得之妙。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药的配伍运用充分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基本精神,旨在纠正机体阴阳失调,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符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


作者单位:(河南第二荣康医院,河南 洛阳 471013)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