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4期

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及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护理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护理我院于2003年3月收治一例仅5个月的婴儿,诊断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及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住院后第2天患儿出现烦躁、哭闹、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性,疑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甘露醇、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川崎病;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护理

  我院于2003年3月收治一例仅5个月的婴儿,诊断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及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现将该患儿的病例特点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5个月,7天前发热37~38℃,伴咳嗽、流涕,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无好转,发病后3天体温升至39℃,躯干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疑为“败血症",收入某医院。住院后第2天患儿出现烦躁、哭闹、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性,疑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甘露醇、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呕吐减轻,仍持续高热,体温波动在39~40℃之间,患儿咳嗽加重,出现气促、呼吸困难,急诊转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8℃,呼吸46次/min,脉搏168次/min,头围43cm,体重8kg,急性病容,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皮肤干燥,面部及躯干散在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前囟2cm×2cm,紧张饱满,双侧眼结合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干裂,轻微紫绀,口周发青,颈部有抵抗感。右颈部可触及1cm×1cm肿大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好,局部无红肿。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音,心率168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1cm质软,边缘锐,脾未触及。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左侧(+),右侧(-)。双手、足硬性肿胀。实验室检查:WBC 35.7×109/L,RBC 4.74×1012/L, PLT 3.98×109/L。胸部正位片显示双肺中、下野可见小片状影。
   
  患儿入院后出现喘憋、呼吸困难、极度烦躁不安、口吐泡沫、口唇发绀。双肺布满小水泡音,心率180次/min,心音低钝,可闻及奔马律,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TⅠ、Ⅱ、Ⅲ,TaVF、aVL、V5低平,ST段下移,显示患儿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水肿。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吸氧、强心、利尿等急救措施。1小时后,患儿呼吸困难好转,肺部音减少,心率减慢,奔马律消失,安静入睡。急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血管系统异常。川崎病诊断明确,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5日疗法,肠溶阿司匹林40mg/(kg.d)分3次口服。患儿24小时内热退。于入院后第2日出现左侧肢体抽动、活动不灵、昏迷、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行腰穿术后脑脊液检查,仅蛋白阳性,压力稍高,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给予脱水剂、脑组织保护剂,15天后抽搐停止、左侧肢体活动自如,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在整个治疗过程患儿皮肤损害严重且特殊,表现为大泡样、渗出性、弥漫性、结痂性改变。经皮肤科会诊,采用外用药物,最后皮肤脱痂,未留任何疤痕。住院治疗1个月,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肝功能及心肌酶、心电图正常,心脏超声正常,未发现心血管异常。该患儿入院后经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及护理,体温24 小时恢复正常,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小时得以纠正,脑膜炎15天治愈,皮疹20天消退,效果显著。患儿于2003年4月30日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该患儿起病急、且危重,患儿家长极为焦虑、恐惧。因此,及时沟通,耐心解释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过程、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以解除家长的精神压力,使其正确对待。向家长讲述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儿接触,培养感情,充分得到患儿的信任,并通过自身的良好情绪使患儿感到愉快。

  2.2  高热的护理  入院后患儿体温波动在38.5~39℃之间,以物理降温为主,让患儿头枕冰袋,放置冰袋后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下降情况、皮肤颜色及呼吸情况,体温下降后及时取下,防止冻伤。高热持续不降时,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用药后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每小时测一次体温。患儿大量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柔软棉质布类物品为患儿擦洗清洁,防止汗液淹沤皮肤,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注意患儿安全,加床挡。

  2.3  皮肤黏膜护理  患儿呕吐频繁,及时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如患儿口唇干裂、口腔黏膜糜烂,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每天3次,用2.5%~5%金霉素鱼肝油涂口唇。经过1周后,患儿的口腔黏膜糜烂愈合。患儿双侧眼结合膜充血,每日用1%~4%硼酸水棉球擦洗双眼,按医嘱滴眼药水来预防眼部感染。该患儿皮肤损害严重且特殊,初期表现为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后期表现为大疱样、渗出性、弥漫性结痂性改变,范围广,痂皮厚,经皮肤科会诊,采用紫草油、健疗霜、喜疗妥等药物交替外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擦掉渗出液,穿纯棉衣物,保持柔软干净,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保持床铺的干净、平整,减少搬动患儿。痂皮脱落时,告知家长不可以人为撕拉,使其自然脱落,或用干净的剪刀剪除,保持局部清洁。该患儿未发生感染,20天左右开始脱痂,未留任何疤痕。

  2.4  饮食护理  由于患儿呕吐频繁,加之口腔黏膜糜烂,不能进食,静脉补充液体及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7天后,患儿口腔黏膜糜烂愈合,患儿可进乳,少量多次哺乳,以减轻胃的饱胀感,防止呕吐的发生。住院治疗期间停止添加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2.5  用药护理  静脉注射丙球种蛋白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患儿24小时内退热。丙种球蛋白宜于发病早期(10天内)应用,可迅速退热[2]。遵医嘱丙种球蛋白3.2g每日静脉注射一次。丙种球蛋白属血清制品,在输注过程中,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开始速度宜慢,10滴/min,观察15分钟如无过敏反应可加快速度,但不超过60滴/min,输注前后用0.9%氯化钠冲管,尽量单一静脉输入,避免接触其他药物,防止配伍禁忌的发生。患儿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告知家长,不宜在9个月内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疗川崎病的主要药物。阿司匹林胃肠道反应较大,向家长明确说明,应在进乳后30分钟服用,或同服抗酸剂,如氢氧化铝,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但不易服用碳酸氢钠。选用肠溶阿司匹林,磨碎溶解后服用,有呕吐时应准确估计吐出的药量,重新补服,保证药物剂量;阿司匹林引起多汗时,应及时更换衣被,防止受凉。定期复查肝功能。

  2.6  健康教育  对川崎病患儿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告知家长坚持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一次,口服至出院后6个月,避免漏服,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6个月后,如心脏超声未发现心血管异常,可遵医嘱停药,每3~6个月到医院复查血常规,做超声心电图检查,随诊2年。生长发育良好,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未发现心血管异常。另外,告诉家长,患过川崎病的孩子再次发病率为1%~3%,切不可掉以轻心。平时要注意保暖,按时增减衣物,防治感冒,以免复发;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