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4期临床医学

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干粉碎骨折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将肱骨粉碎骨折分三个时段进行以手法复位为主的保守治疗,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6。结论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减少了整复创伤,保护了血供,从而加速骨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将肱骨粉碎骨折分三个时段进行以手法复位为主的保守治疗,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6.2%,手术组总有效率7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减少了整复创伤,保护了血供,从而加速骨折愈合,促进后期功能恢复。更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关键词 肱骨干粉碎骨折 分时段手法复位

肱骨干粉碎性骨折为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一种骨折。采用保守治疗不易获得解剖复位,且复位后难以维持对位;而手术虽能较好复位及固定,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现内固定松动,断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肩、肘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等情况。因此,多年来本病始终是令骨科医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科1995~2001年采用分时段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干粉碎骨折27例,并与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8例病人进行对照,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病人共45例,治疗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32.4岁;部位:上段6例,中段14例,下段7例;右侧17例,左侧10例。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8.8岁;部位:上段5例,中段10例(并桡神经损伤3例),下段3例;右侧12例,左侧6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第一时段:病人就诊第一天,若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或断端移位较大者,先予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再进行复位;反之勿需进行麻醉。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两助手做对抗牵引,但力不必过大,以免断端分离,当重叠移位纠正后,术者双手握持骨折断端,用捺正、端提、回旋等基本手法矫正侧方移位、成角、旋转等,此时还可在断端前后、左右方向用两手对向挤压以纠正分离较多的碎骨片。如果经上述手法复位仍未完全矫正侧移、成角及碎骨片的少许分离,则不必强求继续整复,可采用三点加压法,四块夹板固定断端,外加绷带包扎,依据治疗原则,上段骨折超肩关节固定,下段超肘关节固定,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悬吊胸前。

第二时段:复位后3~4天,由于肢体自身的重量作用,及患者一些无意识活动多可致断端再移位、成角甚至分离。此时,应调整夹板松紧度及压垫的位置,同时用弹力绷带通过肩、肘关节进行沿肱骨纵向加压包扎,应允许轻度成角,但加压力不可过大,否则易造成较大成角。

第三时段:伤后2~3周,骨折端已有纤维性连续,因此,可去除弹力绷带,进一步用手法纠正成角,调整压垫。向外成角者,可在上臂与胸侧壁之间让病人挎一棉枕或用外展支架,以矫正成角。至此整个复位过程结束。当复查X线片显示有骨痂形成时,则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关节的适度锻炼。整个固定期间,按骨折三期分治,配合内服中药

2.2 对照组 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依据不同情况选择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术后均常规石膏固定。

3 疗效评定[1]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骨折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完全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对位在1/2以上,成角在20°以内,骨折基本愈合,功能恢复尚可。未愈: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持续疼痛,功能障碍。

4 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均随访,最长时间18个月,最短4个月。其中治疗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最短6周,最长14周,平均7.3周,对照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最短10周,最长52周,平均16.5周。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对上述数据进行检验,U=1.97>1.96,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5.1 肱骨干粉碎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使断端获得满意复位,又避免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或减少后期关节活动障碍,是治疗的要点。分时段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肱骨粉碎骨折,取得较好疗效。本法第一时段复位,重点是矫正侧移、旋转、成角错位,若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不强求,目的是尽量减少对折端骨膜、肌肉等组织的损伤,以免血供障碍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第二时段,对于断端可能再次出现的移位、分离,则利用调整压垫位置、夹板松紧,并加弹力绷带,而不反复施行手法复位,同样是为了保护骨折端血供,使用弹力带则有助于克服肢体重力造成的分离,而压垫及夹板则可进一步矫正剩余错位。第三时段,骨折已开始有纤维性初步连接,此时的连接是韧性好而强度差,因此分离已不易出现,再移位可能小 [2]。所以,可应用手法进一步矫正成角,同时调整压垫或将患肢置于外展位,既能消除三角肌等肌肉的作用,又使断端获得矫正向外成角的应力。

本法复位减少了整复所致创伤,保护了血供,从而加速骨折愈合,促进后期肢体功能恢复。生物学研究认为,骨折愈合的主要条件并非一期稳定,而是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迅速连接,因此必须充分保护局部的血运。当然,骨愈合过程中适当的生物学支持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最终决定于骨本身的生物学活性 [3] 。可以说,分时段手法复位方法,更符合骨折治疗新理念—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5.2 手术治疗组(对照组)中,由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导致骨膜损伤加剧,血供破坏,从而出现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机率高于手法复位组,其中有2例是钢板选择长度不够,出现螺钉松动,断端成角。有2例病人因骨折愈合时间长,而外固定不能尽早去除,因此后期关节活动欠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4,603.

2 伍忠东.分步手法复位治疗肱骨干骨折40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45.

3 现代骨折治疗新理念—生物学固定.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4):248.

作者单位:650011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骨科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黄 杰)

作者: 赵宇航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