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中医中药

自拟噎膈散配合其他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及胃癌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食管癌、胃癌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食管、胃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常见肿瘤之一,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或下咽即吐为主症,本病在早期症状多不明显,而出现明显症状时已多为晚期,临床多见进行性咽下困难,食物反流,疼痛及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大便习惯改变,局部癌肿增生、浸润等。治疗也颇棘手,本人自拟噎......

点击显示 收起

  食管癌、胃癌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食管、胃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常见肿瘤之一,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或下咽即吐为主症,本病在早期症状多不明显,而出现明显症状时已多为晚期,临床多见进行性咽下困难,食物反流,疼痛及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大便习惯改变,局部癌肿增生、浸润等。治疗也颇棘手,本人自拟噎膈散配合其他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和胃癌20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女12例,男8例,年龄46~74岁,平均57岁,其中食管癌12例,胃癌2例,贲门癌6例(经市、地区二、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或胃癌)。

  1.2 治疗方法 先以自拟噎膈散活血化瘀,破气祛痰,软坚散结,并兼顾正气为主,用茯苓、薏米、山药粥频频呷服以助胃气,再以桃红四物汤合六君子汤或二十四味建中汤,加减以养血活血,健脾益气治疗,如偏于气滞者加香附、枳实、青皮、郁金等,瘀血甚者加三棱、莪术、丹参、水蛭、土元等,痰浊甚者加南星、半夏、贝母、瓜蒌等,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等,阴虚甚者加天冬、麦冬、玉竹、玄参、生地等,精血俱虚者加首乌、黄精等,肿块甚者加土贝母、清半夏、山慈姑,大便干涩加火麻仁、蒌仁、当归、蜂蜜等,胃火盛者加黄连、山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等,呕逆甚者加旋复花、代赭石、姜半夏、姜汁等,呕血黑便者加三七、花蕊石、仙鹤草等去桃仁、红花(如虚甚者可先用桃红器物汤和六君子汤或二十四味建中汤加减以扶正气,后服噎膈散治疗)。同时配合针灸选穴等方法治疗。针灸可以手足阳明经穴及任脉经穴为主,可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及络穴“丰隆”;任脉经穴中胃募“中腕”及“天突”,八脉交会穴“内关”配“照海”为主并配以“华佗夹脊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膈俞等穴。手法以补泻兼施,留针15~30min,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隔2日。
   
  1.3 疗效观察 服用时每周观察吞咽欠畅,食物反流,上腹部不适,心嘈、反酸嗳气,黑便,食欲减退,疼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等情况及癌肿,或转移引起的并发症等。

  2 治疗结果
   
  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消失,癌肿明显减小或消失)4例;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肿块大部分缩小)16例,其总有效率达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1999年7月3日来诊。患者自1999年初自觉进行性吞咽困难,下咽即吐,伴胸骨后疼痛,尤以下咽固体食物为甚,后渐渐汤水难下,体质日渐消瘦,精神疲惫,且颈部见鸡蛋大一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可触及并有压痛,后到市一医院(二级甲等医院)查纤维食管胃镜等示为“食管癌晚期”,心中疑虑,复去十堰市太和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复查纤维胃镜示“食管癌晚期并胃转移”,患者因本病原因及家庭条件所限,放弃西医治疗,遂改中医治疗。笔者把关切脉,寻根问结,辨其阴阳虚实根本,辨病为噎膈,辨证以气血阴精俱亏为本,以气滞、疾浊、瘀血为标,此病乃由脾胃虚弱,痰浊内生,阻滞气机,日久致气滞血瘀痰浊,相互交阻于食管而气血阴精并虚,而生成本病。故先予以自拟噎膈散1剂,每时服3分,以茯苓、薏米、山药粥频频呷服,晚间临睡时加服3分,并配合针灸选穴治疗7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休息2天,月余咽下欠畅感已减大半(可进米粥、菜粥、面条等),又复1剂月余,咽下欠畅感已明显减轻,颈部肿块亦消失,自诉可进米粥、面条2碗,米饭可食碗许,但仍觉全身乏力,续用桃红四物汤和六君子汤加减以复正气,4个疗程后,吞咽欠畅感已无,可进米粥、米饭2碗,无不适感,嘱其且不可多食,续用桃红四物汤和六君子汤加减调理2个疗程,嘱其仍以稀软易消化吸收饮食为主,以恢复体质,并忌食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节恚怒、畅情志,追访已多年未复发。
   
  4 讨论

  食管癌、胃癌在祖国医学属“噎膈”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如《内经·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详虚实论》“膈寒闭绝止下不通,暴扰之病也”为其症候,《灵枢·本神篇》“愁扰者,气闭不行”乃病因,《灵枢·四时气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为其病位,《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亥,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为其传变等。
   
  《诸病源候论》对噎膈的分类及病因病理亦有深入的探讨,其提出“夫五噎调,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劳噎,四曰劳噻,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患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噻塞不通也”等论述均较详细。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乃忧思郁怒,酒食不节(洁),亡血失精而导致,肝脾不和,脾胃亏虚,精血俱亏,不能奉养诸脏而致痰浊、逆气、瘀血相互交结,上阻于食道而生成本病,正如徐灵胎所说:“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碍胃气”,明确指出了本病的主要机制,临床表现为脾阳亏损,脾胃亏虚,胃津亏耗,气虚阳微精亏,脾、胃、肝、肾受损,多种症候并见,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清本病的标本虚实,临床可用破气、活血、祛痰、化瘀,并调气血阴阳合针灸等多方面的调节。噎膈散集破气活血、祛痰化瘀、软坚散结于一体,兼顾正气,去其邪实为主,再以桃红四物汤和六君子汤调其气血阴阳,使正气得复,并配合针灸选穴治疗,故收到满意效果。

  (收稿日期:2004-04-12) 

  作者单位:442700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湖北省丹江口市蒿坪镇卫生院 

  (编辑日强) 

作者: 王芳王祖燕肖伟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