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病例报告

闭孔疝1例报告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病例资料患者,女,73岁,因下腹部阵发性绞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天入院。病人数年前即有下腹部绞痛史。疼痛时感左侧股部有小包块向外突出,左大腿内侧刺痛,左脚不敢抬、伸。卧床休息后疼痛能自愈。...

点击显示 收起

    病例资料
    
    患者,女,73岁,因下腹部阵发性绞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天入院。病人数年前即有下腹部绞痛史。疼痛时感左侧股部有小包块向外突出,左大腿内侧刺痛,左脚不敢抬、伸。卧床休息后疼痛能自愈。既往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病人消瘦,腹部饱满,左下腹可见肠型,左耻骨外下较对侧饱满,可触及一约3cm×3cm质较硬、边界清楚、有触痛、不能移动的包块。腹软,无肌紧张,全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腹部听诊可闻及气过水音。肛门指诊于骨盆内前壁左侧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腹部平片提示小肠梗阻,小肠肿瘤待排。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大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病人在连续硬外麻醉下手术。取左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腹。探查到回肠嵌入闭孔,近端小肠扩张积气积液,术中回纳肠管后,见嵌顿的回肠壁部分坏死,术中清除坏死的肠壁组织,肠壁缺损约1.0cm×1.0cm。术者从缺损的肠壁处行肠腔减压。坏死处肠管横形全层缝合加浆肌层加固。然后,用闭孔膜的游离缘与相对应的耻骨骨膜行结节缝合3针。依次关闭腹腔,术后给予补液、抗感染、心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后8天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2.1.1 闭孔疝是一种少见的疝 闭孔疝的疝囊经闭孔管突出之后,可以出现:(1)通过闭孔外肌的上缘到达耻骨肌的深面;(2)从闭孔外肌的上、中两部间突出;(3)突向闭孔外肌的深面。其中以(1)多见。但不论哪种情况部位都很深,除非疝囊很大,否则不易在股部扪及包块。由于疝环小而无弹性,嵌顿的肠管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坏死。

    2.1.2 本病多见于老年体弱的妇女 主要发生在女性的    原因是:(1)骨盆及闭孔横径均大,女性闭孔是卵圆形而男 性呈三角形,骨盆倾斜度较男性大;妊娠腹压增加,盆底肌肉及腹膜松弛等;(2)老年人盆底肌肉软弱,骨盆筋膜松弛;(3)体弱消瘦的闭孔管脂肪减少或消失,另外失去腹膜外脂肪垫的保护作用;(4)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是造成腹内压增加的因素。本患者具有上述特点。

    2.1.3 闭孔神经痛是闭孔疝的最早期征象,亦是术前做出诊断的主要依据。由于疝内容物对闭孔神经的压迫,疼痛一般从腹股沟区沿大腿前内侧向膝内侧放射。腹部用力,髋关节伸直,内收牵引闭孔外肌时,均可使神经受压加重而致疼痛加剧。故患者患肢不敢抬、伸。

    2.2 重视肛门及阴道指诊 本病常在骨盆内前壁扪到压痛的索状物或包块,但也有不能触及肿块者。正常闭孔位置在腹股沟韧带内1/4和外3/4交界处下方之耻骨梳下后方,如果对此解剖认识不足或术前未考虑到本病,检查部位不当,阴性结果必然增加。

    2.3 重视早期手术探查 本病由于短期即可发生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坏死,所以一旦怀疑本病,应尽早手术探查。病人首次发病即感有包块从股部突出。疼痛在卧床休息后消失,可能是肠管疝入又滑出所致。病人近几年反复发作而未嵌顿,与疝环松大有关。本例有典型的闭孔神经压迫症状,股部可触及包块,肛诊及条索状包块,术前即明确诊断。消除了家属对患者患小肠肿瘤的顾虑而积极配合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收稿日期:2004-06-04)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330201江西省南昌县向塘中心医院外科

作者: 罗时清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