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中医中药

浅谈针刺手法与补泻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针刺治疗,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针刺腧穴,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针刺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辨证无误,选穴正确,而且与针刺手法有密切关系。针刺手法应用的恰当与否,是针刺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作为针灸学者,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以下谈谈针刺手法的认识。...

点击显示 收起

  针刺治疗,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针刺腧穴,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针刺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辨证无误,选穴正确,而且与针刺手法有密切关系。针刺手法应用的恰当与否,是针刺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作为针灸学者,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以下谈谈针刺手法的认识。

  1 针刺手法

  针刺治疗,以刺激强度、时间和患者感觉轻重等因素,临床治疗中,从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以及针刺治疗所收到的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大体把针刺手法分为以下两种。

  1.1 强刺法 选穴不多,刺激量较大时间略长,患者有较强的针感,又称为强刺激。它对于身体的功能亢进现象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和增强正常的抑制作用。治疗过程中,选穴不必太多,主穴、配穴要合理运用。进针后,缓慢捻转,而后再快慢配合,使刺激量逐渐增大,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可用捣针,使针感增强,局部产生酸、麻、胀或触电样感觉,或针感放射的范围扩大些,较长时间的留针,一般在30min~1h以上,以巩固疗效,还可作穴位埋针,埋针时取穴要少,时间24~48h。如长时间留针,操作时要严格消毒,定时更换穴位。临床上常用于各种疼痛、痉挛以及哮喘发作等疾病。

    1.2 弱刺法 一般取穴较多,刺激量不大,进行短促的浅刺,速度较快,患者稍有酸胀而舒适感,可留针,时间不易过长,或不留针,还可视病情给以极短暂而较重的强刺激,刺激强度虽然较大,但时间很短。这种手法,通常把它叫弱刺激。此种方法,作用于对人体功能减退现象,可促进机体代谢功能,激起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临床上如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机体瘫痪、小儿脑瘫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瘫痪的早期治疗,一般都采取浅刺、弱刺,针刺速度较快,短时间留针或不留针,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再就是对一些急诊处理的疾病,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休克、虚脱、各种原因引起的抽风、神志昏迷等神经障碍性症,采用极短暂的强刺激,可达到急救治疗目的。其次,如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尚不健全,老年或体弱者的神经系统已弱化,对针刺反应一般不如健康人。因此,还要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法,以及选择穴位和刺激时机,方能发挥针刺治疗的应有作用。

  2 补泻

  2.1 补泻手法 祖国医学认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把强弱不同的刺激叫做“补泻”“迎随”。迎是起泻的作用,随是起补的作用。古代针灸家非常重视“补虚泻实”,要“泻有余,补不足”,所以“不正之气,不跳之脉,需补,气旺之时,需泻”。这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理。按症状来说,如治疗疼痛、痉挛等症为“实症”,要用“泻实”,给予镇痛与缓解,这就   相当于临床上笔者所用的强刺法。治疗各种虚脱、麻痹等症,为“虚症”,要用“补法”,给予激发和解除过度抑制,相当于我们所用的弱刺法。因此,针刺的补泻手法是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说,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使人体内各种功能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补法”。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法之后,能疏泻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泻法”。补与泻,虽具有调节机体“虚实”作用,但必须依靠经络气化的功能,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再如《素问·气府论》“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正说明了经脉和营卫之气与腧穴有密切关系,故针刺腧穴,通过补泻作用,即可调和营卫气血,使脏腑机能得到恢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补泻问题 谈到补泻,从资料查阅,历代针灸家总结出各种不同的补泻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补泻手法繁衍更多,如对于虚实难辨或虚实相兼的疾病,提出“平补平泻”的手法,即左右捻转次数一样,以达到补泻相兼的目的。再就是如针刺中的“紧提慢按”,“一进三退”、向右攒剔,向左攒剔等,说明要加强刺激;根据气血运行顺逆而定补泻“以顺转为补,逆转为泻”;还有些提法,按体位方向而定,如针刺身体右侧,从左向右捻转为补,从右向左捻转为泻;针刺左侧,则相反等观点,根据笔者的治疗观察,进针以后,行针时向左转或右转,常常表现为不同的作用,但在同一侧相离很近的穴位,向同一方向捻转,则不一定每次作用都相同,这说明捻转方向既可表现不同的作用,但又不能作产生某种效果的硬性规定和机械的运用。临床治疗中,笔者常常把捻针与得气结合起来,得气是针刺部位得到经气的感应,如行针时感到针下沉涩而紧的现象,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为得气;如针下虚滑为不得气,得气迅速,一般效果较好,否则,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没有疗效。因此,得气与否,对针刺效果有很大关系。  综合上述所论,不论是针刺手法,补泻方法,得气与否,但最重要的是要看病人的虚实征及病情变化来进行针刺治疗。所以笔者的观点“补泻手法”,不在久暂多寡,而在病情轻重。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针灸家通过临床治验、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虽然提出许多种针灸方法,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用现代医学来讲,对人体功能,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肤浅,由感性升到理性认识时,只是使用气和神来解释人体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随着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医针灸治疗范围大为拓宽,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总之,针灸是祖国医学的宝库,针灸医学事业已走向世界,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并致力于研究。因此,笔者愿同针灸学界同道们,振兴中医针灸事业,开阔思路,加深理解,不断了解针灸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发扬古为今用之精神,把祖国的针灸医学宝库与现代医学加以发掘研究和整理,不断更新、提高,以创造祖国的针灸新医学。
   
  (收稿日期:2004-04-11) (编辑日 强)

  作者单位:831100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针灸科  
           450000河南中医学院

作者: 万爱华李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