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期中医中药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结果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结果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变化显示,治疗组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气阴两虚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心衰 益气养阴活血法 中医药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多种原因造成心脏原发损害,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笔者自2000年2月~2002年2月采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30例,并与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慢性心衰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人,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8~83岁,平均70.5岁;病程6个月~13年;原发病:冠心病16例,高心病8例,退行性瓣膜病2例,肺心病3例,心肌病1例;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2例,Ⅳ级6例。(2)治疗组:共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3岁,平均71.5岁;病程5个月~14年;原发病:冠心病17例,高心病6例,退行性瓣膜病3例,肺心病3例,心肌病1例;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7例。60例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慢性充血性心衰的诊断标准[1]  ;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1974年制定的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及肝肾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除外。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心力衰竭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两组均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 质紊乱、控制原发病和诱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黄芪30g,党参15g,丹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红花6g,川芎9g。每日1剂,煎取300ml,分2次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2.2 观察指标 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观察:主要症状及体征;心功能分级的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记录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2.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 [1]  。显效:心功能提高2个级别以上,但未达到Ⅰ级标准;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而未达到Ⅰ级状态;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个级别及慢性心衰症状未能控制。

  3 治疗结果
   
  3.1 心功能疗效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 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总有效率比较 (略)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略)

  注: ˇ 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 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副反应情况观察 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差异无显著性。

  4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胸痹”、“喘证”、“怔忡”、“心悸”等范畴。病机中虚、瘀所致为多。《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融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见心气虚也。”心气虚损日久,阴津化生受累必致气阴两虚。气虚则鼓动气血无力;心阴亏耗,阴虚血涩而成血瘀之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多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憋气,心悸怔忡,动则气喘,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口唇紫绀,舌暗红少苔,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等。此为气阴两虚夹瘀之证。因此,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兼以活血之法。本文在生脉散基础上加用黄芪及活血化瘀之品。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一补一清一敛,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使气阴复而脉气生。因而后世将其作为“益气养阴”的基础方。其提取物的水溶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休克和心肌炎等疾病的治疗。以往研究表明 [2,3]  ,生脉注射液在较短时间(10min)或较长时间内(36h)均可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这与生脉注射液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前后负荷、双向调节血压、降低心率、增加心脏做功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等有关。研究证实,黄芪可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4,5]  。川芎、丹参养血活血散瘀,近代研究认为此药能扩 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耐氧能力。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强心,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衰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57-63.
   
  2 董全珍,陈可冀,涂秀华,等.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4,12(1):5-8.
   
  3 陈威,沈洪.生脉注射液对心衰犬心脏功能影响作用的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2,22(2):81-83.
   
  4 王奇玲,李云义,齐辉,等.黄芪皂甙对离体工作心脏的肌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9):557.
   
  5 秦腊梅,阎艳芳,朱福玲,等.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3(3):31.
    
  (收稿日期:2004-05-27)

  作者单位:064000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院心内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闫国良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