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5期医学教育

中药学的教学与重点探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阐述中药学教学理念、重点和方法。方法依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提出中药学当以中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为主线目标。(2)提倡采用传授新知识和学术交流及必要的实验课方式进行教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阐述中药学教学理念、重点和方法。 方法  依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提出中药学当以中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为主线目标;(2)提倡采用传授新知识和学术交流及必要的实验课方式进行教学;(3)分析、比较和提炼重点是学好中药学的三大要素。 结论  中药学的教学概念是纲,个药性能、功效和应用是目,精心总结和概括即是纲举目张。

    关键词  中药学 教学 概念 学生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校制剂和药学及中医药专业本科生来讲,中药学应该是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学生反应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概念抽象不好理解,内容庞杂不好抓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教学组经历两届中药学的教学后,其思考和经验总结如下。

    1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理念

    1.1 理清主线内容 教学是教与学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当以目标为主线,学则以达标为目的;二者之间教是关键。教书不仅体现学识,更是学识水平的真实反应。所以,要达到教是一门艺术,学为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授课的教师必须精练中药学内容。中药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共七章,主要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中药学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有毒无毒)、配伍、用药禁忌等理论及概念。各论又分分类概述和单味药;物以类分,把性能特点、适应证、配伍规律和使用注意相似(近)的中药划分成一类,便于记忆和评述其概念;每味中药均有来源、产地、采收、贮藏和炮制、功效、临床应用和用法用量,这些正是单味药授课的主要内容。

    1.2 注重新知识和学术新观点的交流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交流和评价的主人翁。当今的学生无论是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不会比老师差多少,所不同的只是知识面和对问题综合判断及解决方式上会有区别。因此,我们一方面把中药学书本上便于理解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教师采用以中药的功效为中心病证(症)做指导的讲授或讨论方法,使总论的诸多概念和各论的单味药所涉及的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便于学生记忆量小而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中药的固有特点,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课余查阅资料,课堂分组专题报告或交流,教师最后讲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克服了教与学的枯躁乏味、收效不佳的状况;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兴趣。

    1.3 中药学的实验课很有必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记忆比听觉记忆效果更好 [1] 。中药学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基本理论和药物的功能及实际应用,这一特点是中药学成为中医药实践应用的基础;中药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看和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反问、引证和分析等方法将实验目的与理论联系起来,再将所得结果与理论相联系。例如理论上人参味甘微苦,以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入药,洗净干燥者是“生晒参”;蒸制后干燥品为“红参”;焯烫浸糖后干燥的为“糖参”或“白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采集和亲手炮制,不仅牢记人参的特征和加工过程,还能加深对人参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为此,推行中药学的实验教学对于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中药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2 讲清楚概念是中药学的教学要素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和属性的思维形式,中药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是由概念和概念体系组成的。中药的主线内容无不体现着各种概念,所以,概念的教学至关重要。比如讲授“中药”先应该讲清楚什么是“药”,药是具有治疗疾病特征同时可被使用的物质,通常分为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药、合成(化学)药及生物药等;而“中药”是指天然药物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研制可用于治疗疾病的产品 [1] 。在此概念的引导下再讲述中药还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补血药、补气药等诸类,每类又包含许多单味药。由一个概念延伸中药学的理论体系,对于讲授和概括中药学的内涵是我们的心得之一。

    3 重点与概括

    3.1 中药的性能 总论部分重点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药性理论和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功效是重点,它是整个中药学中核心内容之一,所以要牢记,要巧记。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12个字可以用6个字记忆即发汗、平喘、消水。

    3.2 药物之间的相互比较 如解表药中的紫苏与荆芥,其相同之处是辛温,药性平和,治疗风寒表证;而不同点为前者能行气和中止呕,行气安胎,偏入气分;后者则能祛风透疹、止血,偏入血分。又如清热药中的石膏与知母共同点为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清气分热;不同点则是石膏能清热收敛生肌,用于实热证;而知母能入肾,滋阴润燥,实热、虚热证都可以使用。

    3.3 分析比较章节之间具有相同作用的中药 如麻黄、黄芩、桑白皮、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均可治疗咳喘,怎样区别应用,要从药物性味、功效上全面分析。麻黄辛温,宣肺平喘,治风寒表证咳喘为宜;黄芩苦寒,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喘;桑白皮苦寒,泻肺平喘,治肺热咳喘;沙参甘寒,润肺止咳,治肺阴虚咳喘;冬虫夏草甘温,纳气平喘,治肺、肾两虚咳喘;五味子酸涩,敛肺平喘,治体虚久咳、久喘。

    3.4 功效与中药的联系 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把它们归纳在一起,便于掌握。例如中气下陷所致病症:久泻、久痢,内脏下垂,治则是升举中气(升阳);可用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温肺化饮治疗寒饮伏肺,咳嗽咯痰清稀的病证;当用药细辛、干姜等。宣通鼻窍治疗急、慢性鼻渊;可共用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等药。解表透疹治疗表证及麻疹透发不畅者;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葛根、蝉蜕、升麻、浮萍、芫荽等。解表利水治疗表证兼有水肿,小便不利者;药用麻黄、香薷、浮萍。祛风止痉治疗破伤风,惊风病证;防风、蝉蜕、白花蛇等均可选用。

    3.5 注意归纳药名示意功效的中药 这类药有助于中药的学习和记忆。例如防风取防治风邪之意,能治一切风邪所致病证。又如木通取“通”之意能通乳汁,治疗哺乳期乳汁不畅之疾病;通尿治小便不利。滑石取“滑”之意,能排结石、利尿等。

    3.6 掌握共性辨清个性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是中药学学者们熟知的顺口溜,其意喻大多数花类中药都是升浮的,独有旋覆花是降的,能降肺胃之气。“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是说大多数植物种子性味都沉降,而蔓荆子是升浮的。这样能从中药共性中了解个性,从个性中掌握共性,便于记忆、理解。

    3.7 注意区分易于混淆的药名 有不少中药药名是相近的,这给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有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张冠李戴,把这味药的性能回答成另一味中药的性能上。所以,在学习中药学时一定要区分容易混淆的中药。常见易混淆的中药如柴胡与银柴胡,黄连与胡黄连,白豆蔻与肉豆蔻,吴茱萸与山茱萸,潼蒺藜与刺蒺藜,天麻与升麻,白附子与附子,朱砂与海金沙等等。

    4 浅谈学习方法

    中药为数众多,容易混淆;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易记住。自学的同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那么,怎样学好《中药学》谈几点心得。

    4.1 抓重点,明功效 基本理论、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还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抽象的性味、归经和主治证。到学习的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 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4.2 找共性,记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会混淆。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g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因毒性只可用0.3~1.5g。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g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g。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分破坏则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在适应证下会列举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作一般了解;而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应重点熟悉其意义。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对普遍性的内容可给予总的掌握;对特殊内容则需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更不可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待轻易滑过。

    4.3 重分析辨异同 中药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将功效相近的药物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进行对比,可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纵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参考文献

    1 冯奕斌.中药学的教学构思与实践.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8):38-40.

    2 汪海英.浅谈医学生在中药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卫生职业教育杂志,2004,22(12):38.

    (编辑文 静)

    作者单位:710033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 

作者: 王四旺 丁媛媛 谢艳华 缪 珊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