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3期中医中药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变换使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祖张仲景所创制,首见于《伤寒论》,主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邪气入里,以致寒热互结于中洲,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症。同时也因而衍化出许多方剂而来,如枳壳桔梗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枳实消痞丸、中满分消丸、乔氏阴阳攻积丸、加减半夏泻心汤、连朴饮、蚕矢汤等。1方剂组成......

点击显示 收起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祖张仲景所创制,首见于《伤寒论》,主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邪气入里,以致寒热互结于中洲,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症。因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而被后世人们所青睐。同时也因而衍化出许多方剂而来,如枳壳桔梗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枳实消痞丸、中满分消丸、乔氏阴阳攻积丸、加减半夏泻心汤、连朴饮、蚕矢汤等。

  1 方剂组成及主治
    
  从方剂组成上来看,无论是半夏泻心汤还是衍化方皆都以半夏、黄连为主药,以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而为基础大法,并沿着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产生的痞证、胀满、腹痛、吐利等各个方面而配伍,如配干姜、黄芩、生姜、甘草、大枣,或伍生姜、桂枝、枳实、白术、厚朴、麦芽等随证加减,灵活出入,而使之效果确切。
   
  半夏泻心汤根据组方及用量的改变,而衍化的方剂方名而有所区别。主治证则由原方的寒热并调,发展到清热除湿,开结消痞;消热涤痰,宽胸除痞;祛湿散寒,行气消胀;逐寒攻积,调理阴阳;清热利湿,和胃止泻等。主治则由原方的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之痞证,发展到湿热或痰热互结胸脘之实痞,及湿热或寒湿中阻之胀满;湿热内蕴,升降失常之霍乱吐利。在临床使用中目前广泛的使用于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以及胃酸过多的溃疡病效果甚佳并被广泛变化使用。

  2 方剂的临床应用
    
  本方在临床使用上面广,变化随证加减也很大,因此在临床使用上要掌握好灵活运用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随加减变化之大,临床应用之广泛,但方组上离不开基础药(半夏、黄连),制方大法(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开结降痞),及主因主证(邪阻中洲,胃失和降,痞满吐利)三个基本因素。加减变化只是随症变化调整,而功效与主治不同,运用亦当有别: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药物组成一味不差,而剂量则做以调整,而主治证则有别;半夏泻心汤重用半夏,寒热平等,则长于降逆和胃;生姜泻心汤少用干姜,重用生姜,则长于和胃散水气;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则长于补益胃气。黄连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减黄芩加桂枝而组成,主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温降之力强,是以上热下寒,寒邪较重的首选方。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加减变化使用之广,但其总则治疗上离不开在其中焦。近年来本人在临床应用上加倍干姜剂量治疗秋季泻效果满意。秋季泻本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造成:一是秋季天气渐凉,温差较大,加之农村正处于三秋大忙季节,往往人们衣着不注意,遇寒而使肠胃受寒气而发;二是秋季瓜果丰盛,由于摄入过多造成脾湿不能运化而发;三是由于劳动繁忙,人们休息不够,伤及脾阳,而使脾阳不振而发。无论哪种原因所致的秋季泻皆都以伤及脾阳而阳不温运,脾胃失常而发。证见泄下完谷不化或稀水或兼见呕吐恶心,同时多伴有腹胀较剧,矢气频作,晚饭不宜进食,夜间加重等现象,应用本方消痞除胀之功,加倍使用干姜而取其温阳之效,并可根据病症加一些助消化,健脾利水药物而效果较为满意。
    
  (编辑:一 凡)

  作者单位:715600陕西省白水县纵目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 

作者: 刘建民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