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9期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该篇主要论述呕吐哕下利三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脉象变化及辨证论治。现就其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用方心法就呕吐而言,其病因有虚寒、有实热、有寒热错杂、有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各异。《金匮》中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点击显示 收起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该篇主要论述呕吐哕下利三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脉象变化及辨证论治。现就其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用方心法
    
  就呕吐而言,其病因有虚寒、有实热、有寒热错杂、有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各异。《金匮》中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指的是临床以“呕而肠鸣,心下痞”为主要表现者,当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这里的“心下”是指心窝以下,即剑突以下胃脘部;“痞”指的是“心下但满而不痛”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而非痞证,也就是说心下胀满,按之硬而疼痛的是结胸,按之软而无痛的才是痞证,必须明确鉴别。关于痞证的成因,在伤寒论中有所论述,《伤寒论》中言:“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根据六经传变规律,太阳病应先传入少阳,正如经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肋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说明了邪传少阳的表现。今“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故伤寒已传入少阳。本应用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而医者反而用泻下治疗,泻下之药寒凉,损伤脾胃之阳气,因致虚寒,同时引起少阳邪热趁机内陷,寒热互结于中焦,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调,故变生痞证。中焦为气机之枢纽,气机痞塞,故心下胀满,胃气上逆则呕,脾失健运则肠鸣泄泻。治疗应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共7味药组成。其中,半夏辛温为君药,散结除痞,又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泻热开痞,以上4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功。然而寒热互结又源于中焦虚寒、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佐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本方为调和寒热、散结除痞之方,临床各种原因所致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者,均可用之。

  2 验案举例
    
  验案1:患者,男,56岁,2004年曾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在我院急诊科病房住院治疗,患者形体偏瘦,面色萎黄,下肢轻度水肿,治疗过程中出现倦怠乏力、失眠、潮热、记忆力减退、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肠鸣腹泻(1日3~4次),自觉呼出气体有臭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采用西医对症及支持治疗,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在此基础上用中药治疗,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5g,黄连12g,黄芩15g,干姜15g,大枣30g,党参10g,茯苓15g,炒白术30g,甘草10g。上数味药水煎,开后15min取汁,每次100ml,1日3次,口服。服上方1剂后,患者心下胀满、恶心欲呕、肠鸣腹泻症状明显减轻,更服上方2剂后,患者食欲增加,心下胀满、恶心欲呕、肠鸣腹泻等症状消失。后继续在我科住院治疗2周,病情好转后出院。

    案语:根据中医理论,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不思饮食,心下痞满;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则四肢肌肉失养,形体偏瘦、面色萎黄,血虚心神失养故失眠、记忆力减退;阴阳失调,阴不制阳,故时有潮热;脾虚不能升清,清气趋下,故见腹泻。治宜健脾燥湿,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上述处方中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散结除痞,党参益气健脾,炒白术健脾燥湿,茯苓能加强健脾利湿之功,故能使脾气健运、气机调畅、寒去热除,故诸证消失。

    验案2:患者,女,36岁,因“胃脘部不适”来我院门诊就医。患者神志清楚,面色萎黄,自述胃脘部嘈杂、吞酸,心下胀满,按之柔软而不痛,食后腹胀甚,食冷食则不舒,时有呃逆,胸闷,睡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濡缓。中医诊断为“心下痞”,辨证为寒热错杂,治疗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散结除痞。药用:半夏15g,黄连12g,黄芩15g,干姜15g,大枣30g,党参10g,茯苓15g,生姜15g,苏叶15g,生麦芽30g,甘草10g。煎煮及服用方法同上一验案。服上方3剂后复诊,述胃脘部嘈杂、吞酸、心下胀满、食后腹胀、呃逆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
   
  案语: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心下胀满,食后腹胀甚,为脾胃气虚不能运化的表现,进一步因虚至寒,遇寒加重,故食冷食则不舒,中焦气机不舒,郁而化热,故见胃脘部嘈杂、吞酸,气机升降失常故见呃逆,心下胀满,按之柔软而不痛,即中医学所说的心下痞。综上诊断为寒热错杂之痞证,故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加用茯苓、生姜、苏叶温中理气,甘麦大枣汤安神,起到标本兼治、药到病除的作用。
   
  作者单位:1 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 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编辑:卉 梅)

作者: 张怡 张晓云 陈绍宏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