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6期

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展脾胃学说形成为著名的学术流派,它不仅是阐明生理与病理理论依据,也是临床治疗学的中心环节。其形成及发展概况如下。1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贡献1。...

点击显示 收起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展脾胃学说形成为著名的学术流派, 它不仅是阐明生理与病理理论依据, 也是临床治疗学的中心环节;不仅对消化系统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形成及发展概况如下。

  1  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它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预防,例如:“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2  《伤寒论》奠定脾胃学说的证治基础  强调“实脾”的防治功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述了脾胃病证的辨证纲要,坚持和胃固本,达邪不遗扶正。重视脾胃在中医养生及预防学中的作用。

  1.3  滋阴派代表名医张元素的贡献  (1)以脏腑辨证指导脾胃病治疗。如脾脏实则泻其子:用吐法、下法;虚则补子、补母用补气、补血。总之,脾病守、补、升;胃病和、攻、降。(2)制方遣药重在调理脾胃:脾病用甘草缓脾,黄连泻脾,人参补脾。归经:阳明经病(胃与大肠)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1.4  金元时期脾胃派李东垣《脾胃论》的贡献  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1)脾胃为元气之本,“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认为脾胃损伤则出现2种升降失常的病变:损伤脾则真气下溜,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阐述脾胃内伤的病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皆可伤脾胃。阐述脾胃内伤的病机:气虚发热。创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及方药法度。

  1.5  明代医家的贡献  (1)薛己在继承李东垣治疗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特点如下 :甘温益脾胃之气;人参、黄芪、白术。升阳举气:柴胡、升麻、独活、防风。(2)张景岳论治特点为:①饮食劳倦伤脾胃者: 能纳不能化者脾虚需健脾;不能纳化者脾胃之气大亏,速回阳气,用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②风寒湿犯脾胃:风胜宜散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 寒胜宜温用桂枝、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热胜寒之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桅子、石膏;湿胜燥之用苍白术、半夏、猪苓。

  1.6  其他医家各论  李中梓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之说。 用药时时顾及护胃。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温病学派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吴鞠通阐明温病与湿热治疗的区别。儿科钱乙阐述小儿脾胃卓有建树:提出小儿脾胃弱忌攻下。缪希壅治疗独重脾胃,创资生丸为四君子加石斛、沙参、麦冬、麦芽。陈士铎独擅中气下陷之证,善用补中益气之法。龚廷贤善用药者必以胃药助之。傅青主认为胃之虚寒责之心,脾之虚寒责之肾。

  2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文献理论研究:如上所述。对证的研究:主要在临床及实验2种方法的结果上。以脾为例:脾气虚证的研究分如下几方面:(1)脾气虚的临床研究进展:结论:脾气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脾气虚与多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眼科等。(2)实验研究:消化系统研究证明:脾气虚时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加强。能量代谢研究:糖代谢障碍,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免疫研究证明:脾气虚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研究证明:脾气虚时内分泌减少。病理上证明:多有反应。分子生物学研究:环磷酸腺苷与阳虚症状有联系;环磷酸鸟苷与阴虚症状有联系。微量元素研究:脾虚者锌、铜、铁含量低少。(3)胃肠镜下观察比较中西药及西药的疗效等。单味中药的研究:集中在中药的成分、现代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毒性、临床应用。复方研究:整方药效学基本作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例四君子汤:抗肠蠕动、抗溃疡、细胞免疫增强、抑制肿瘤、保肝作用。标准化症、证、病的研究:199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脾胃学说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略)现代名老中医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与实践,例如《北京市名老中医经验汇编》。

  3  体会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西医消化系统在解剖上大致相似,在理论上、功能上是截然不同的,中医脾胃是一个学派。现代生理学研究模式不适用于研究中医学的“脾胃”学术。研究中医脾胃学说的思路与方法为: 加强中医理论的继承发扬,摆脱实验研究的约束。提倡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疗效的研究。应以临床观察为主;在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加强经典基本理论的挖掘。因时因地因人,开拓思路,争创新的理论及学术流派。基层中医工作者,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实验研究不适宜,但依据经典理论,临床仔细观察,在经文上发表一己之见,是对中医学很好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单位: 831100 新疆昌吉,昌吉州中医医院

  (编辑:含  秋)

作者: 刘迪望李军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