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中药散脐敷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散脐敷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常规用西药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对照组加服包醛氧淀粉5g,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散脐敷,2天1次,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对血BUN、SCr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散脐敷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常规用西药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对照组加服包醛氧淀粉5g,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散脐敷,2天1次,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对血BUN、SCr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结论  中药散脐敷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慢性;敷脐;散剂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难治性病症,病变多不可逆,常规治疗难以奏效,开辟新的给药途径及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已成为国内外肾病工作者之共识。我院肾病专科5年来采用中药散脐敷疗法治疗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肾病科2000年12月~2005年12月病例,其中治疗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6~68岁,平均48.3岁;病程3个月~16年;原发病慢性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26例,痛风性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高血压肾损害6例,多囊肾4例。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0~66岁,平均47.2岁,病程2~13年;原发病:慢性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多囊肾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种、病程上都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入选标准符合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会议所制订的西医诊断标准和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在16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2)合并有心血管、肝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脐周皮肤异常或对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散外敷脐部,对照组患者口服包醛氧淀粉每次5g,每日3次,6周为1个疗程。

  中药散组成:大黄、酒黄柏、制附子、肉桂、冰片、按3∶2∶2∶1∶0.5比例配药,辗成米粒状备用,治疗时先用酒精常规消毒脐部及脐周皮肤,湿毒内蓄型取上药散6~8g,湿浊瘀阻型取上药6g加水蛭1g,红花1g,调黄酒(50度纯米酒1000ml浸大黄50g即成)外敷脐部并加贴麝香风湿膏固定药散,2天敷药1次,6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人体质及反应情况,适当调整大黄比例,以病人每日排出1~2次软便为宜。

  两组病人均采用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并以西医手段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治疗前及治疗过程每2周检查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CO2-CP,并记录不良反应,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SCr下降水平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症状减轻、SCr下降水平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0%;无效:症状无改善、SCr治疗前后无变化或不符合显效或有效的判断条件者。

  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4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5.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6.5%。两组显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变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敷药2h后大部分病人有腹部不适或轻度腹胀痛,其中10例腹痛及腹泻较重,经减少敷药中大黄分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因贴麝香风湿膏致皮肤过敏,改敷薄生姜片,再用绷带固定,对照组有5例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现象,1例不能忍受而停药。

  3  讨论

  3.1  开辟新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性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肾功能严重损害且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复杂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涉及五脏及胃、肠、膀胱等腑,多数病人由于湿浊蕴结中焦,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通腑泄浊、活血化瘀之中药多苦寒碍胃,故服汤药后每因脾胃受损而影响疗效。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及新的给药途径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3.2  中药散脐敷治疗机制探讨 

  (1)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2)脐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层,对外部刺激敏感,药物直接刺激脐部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传达全身,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3.3  中药散脐敷中医治疗机制探讨

  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病内蓄或湿浊瘀阻为标,而神阙穴有温阳固脱,理气化湿之功,该穴位于皮肤菲薄的脐部,对刺激敏感且药物易于透皮吸收,该穴居任脉,通督脉、带脉,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为天地之元、阴阳之寄,人病不外元气虚弱、阴阳失调,中药散脐敷能激发人身正气,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安[1,2]。中药散以制附子、肉桂、大黄、酒黄柏为主要成分,制附子、肉桂温肾健脾,大黄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水蛭、红花活血行瘀,酒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而取气味俱厚之肉桂、冰片、生姜及麝香风湿膏能通经络,而且有促进其他药物透过吸收的作用。

  3.4  中药散脐敷治疗的优越性[3] 

  (1)从治疗组80例治疗结果分析:对早、中、晚慢性肾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延缓肾衰进程;(2)能改善临床症状,对湿毒内蓄型疗效优于湿浊瘀阻型;(3)治疗方法简单,易学易操作,病人无痛苦,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景华,王新华,朱雪萍,等.肾衰方为主配合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临床观察.山东中医杂志,1997,(1):8.

  2  徐大基,吴秀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概况.广西中医药,1999,(增刊):36-39.

  3  汤雪梅.慢性肾功能衰竭治法的探讨.新中医,1988,(12):7.

  基金项目:汕头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汕府科2004.102号)

  作者单位: 515031 广东汕头,汕头市中医医院

  (编辑:于  伽)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散脐敷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常规用西药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等。对照组加服包醛氧淀粉5g,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散脐敷,2天1次,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对血BUN、SCr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结论  中药散脐敷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慢性;敷脐;散剂

  【中图分类号】  R692.5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难治性病症,病变多不可逆,常规治疗难以奏效,开辟新的给药途径及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已成为国内外肾病工作者之共识。我院肾病专科5年来采用中药散脐敷疗法治疗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肾病科2000年12月~2005年12月病例,其中治疗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6~68岁,平均48.3岁;病程3个月~16年;原发病慢性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26例,痛风性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高血压肾损害6例,多囊肾4例。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0~66岁,平均47.2岁,病程2~13年;原发病:慢性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多囊肾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种、病程上都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入选标准符合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会议所制订的西医诊断标准和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在16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2)合并有心血管、肝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脐周皮肤异常或对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散外敷脐部,对照组患者口服包醛氧淀粉每次5g,每日3次,6周为1个疗程。

  中药散组成:大黄、酒黄柏、制附子、肉桂、冰片、按3∶2∶2∶1∶0.5比例配药,辗成米粒状备用,治疗时先用酒精常规消毒脐部及脐周皮肤,湿毒内蓄型取上药散6~8g,湿浊瘀阻型取上药6g加水蛭1g,红花1g,调黄酒(50度纯米酒1000ml浸大黄50g即成)外敷脐部并加贴麝香风湿膏固定药散,2天敷药1次,6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人体质及反应情况,适当调整大黄比例,以病人每日排出1~2次软便为宜。

  两组病人均采用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并以西医手段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治疗前及治疗过程每2周检查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CO2-CP,并记录不良反应,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SCr下降水平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症状减轻、SCr下降水平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0%;无效:症状无改善、SCr治疗前后无变化或不符合显效或有效的判断条件者。

  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4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5.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6.5%。两组显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变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敷药2h后大部分病人有腹部不适或轻度腹胀痛,其中10例腹痛及腹泻较重,经减少敷药中大黄分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因贴麝香风湿膏致皮肤过敏,改敷薄生姜片,再用绷带固定,对照组有5例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现象,1例不能忍受而停药。

  3  讨论

  3.1  开辟新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性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肾功能严重损害且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复杂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涉及五脏及胃、肠、膀胱等腑,多数病人由于湿浊蕴结中焦,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通腑泄浊、活血化瘀之中药多苦寒碍胃,故服汤药后每因脾胃受损而影响疗效。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及新的给药途径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3.2  中药散脐敷治疗机制探讨 

  (1)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2)脐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层,对外部刺激敏感,药物直接刺激脐部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传达全身,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3.3  中药散脐敷中医治疗机制探讨

  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病内蓄或湿浊瘀阻为标,而神阙穴有温阳固脱,理气化湿之功,该穴位于皮肤菲薄的脐部,对刺激敏感且药物易于透皮吸收,该穴居任脉,通督脉、带脉,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为天地之元、阴阳之寄,人病不外元气虚弱、阴阳失调,中药散脐敷能激发人身正气,达到阴平阳秘、邪去正安[1,2]。中药散以制附子、肉桂、大黄、酒黄柏为主要成分,制附子、肉桂温肾健脾,大黄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水蛭、红花活血行瘀,酒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而取气味俱厚之肉桂、冰片、生姜及麝香风湿膏能通经络,而且有促进其他药物透过吸收的作用。

  3.4  中药散脐敷治疗的优越性[3] 

  (1)从治疗组80例治疗结果分析:对早、中、晚慢性肾衰竭有一定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延缓肾衰进程;(2)能改善临床症状,对湿毒内蓄型疗效优于湿浊瘀阻型;(3)治疗方法简单,易学易操作,病人无痛苦,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景华,王新华,朱雪萍,等.肾衰方为主配合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临床观察.山东中医杂志,1997,(1):8.

  2  徐大基,吴秀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概况.广西中医药,1999,(增刊):36-39.

  3  汤雪梅.慢性肾功能衰竭治法的探讨.新中医,1988,(12):7.

  基金项目:汕头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汕府科2004.102号)

  作者单位: 515031 广东汕头,汕头市中医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黄明辉,甘晓斌,陈娴卿,陈健生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