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8卷第1期

肱骨骨包囊虫病1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骨包囊虫病。肱骨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右肱骨轴向叩击传导痛阳性。X线片示:右肱骨中上段广泛囊性变。...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骨包囊虫病;肱骨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1岁。因反复右上臂疼痛伴活动受限5月余入院。查体:右上臂中上段压痛,以外侧明显,未及骨摩擦感及骨擦音,无假关节活动。右肱骨轴向叩击传导痛阳性。右桡动脉搏动有力,右手各指活动、感觉正常。X线片示:右肱骨中上段广泛囊性变;右肱骨中段不全骨折(见图1)。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及准备后行右肱骨病灶清除、植骨、髓内针内固定术。术中见:肱骨中上段外侧骨质广泛病变,骨皮质明显变薄,颜色灰暗,上端尤其明显,薄如纸质。将病变骨质中的囊液抽出,见囊液呈淡血性,稍粘稠。将外侧病变骨质全部咬除,打开骨髓腔,见骨髓腔内充满包囊虫,呈葡萄串样改变,包膜完整(见图2、图3)。术中将葡萄串样的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后结果回报为符合包囊虫病。术后1天复查X线片见肱骨轴线好,内固定物良好(见图4)。术后手术伤口Ⅰ/甲愈合,病人正常出院。术后3个月复查见右肱骨仍处于愈合过程中(见图5)。

  2 讨论

  骨包囊虫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的寄生虫病。包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由包囊的大小与所在部位不同而决定。一般因骨包囊虫病就医者多已属晚期,常因并发病理性骨折而就诊。病变早期六钩蚴在骨组织中生长缓慢,可长期无任何不适。极少数有轻痛者也常不被重视。当病灶继续发展,可出现骨痛,跛行,局部或肢体肌肉萎缩。随着囊肿浸润破坏了较多的骨质,则疼痛加重。受累的骨骼可出现增粗、畸形,轻微外力即可产生病理性骨折,患者常于此时来就诊(本例就是如此)。若脊柱受累,囊肿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则出现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出现截瘫。晚期囊肿穿破骨皮质侵入周围软组织,则临床上可出现大包块。若穿破皮肤,可继发感染,瘘管可长期外流脓液及包囊虫的碎片,难以愈合。临床上关节内受侵犯者很少,个别受累时,可导致病理性脱位。

  骨包囊虫病患者常合并有肝、肺、脑等其他部位病变,故应仔细全面检查。诊断可根据有在流行区居住史,并有与狗羊经常接触史,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等诊断;但应与骨巨细胞瘤、纤维囊性骨炎、骨肉瘤及脊柱结核相鉴别:

  (1)包囊液皮内试验(Casoni皮肤过敏试验):将稀释的包囊液作为抗原,在患者前臂做皮内注射,引发局部过敏反应。准确率高达90%以上。该试验不但有诊断价值,还可以观察治疗效果。

  (2)包囊虫补体结合试验(Weingerg试验):临床上常利用人体对包囊肿发生的免疫反应做血清学检查,行补体结合试验,其阳性率可达90%,尤以囊肿破裂或手术治疗后阳性较高,因人体吸收了较多的囊液抗原之故。

  (3)血象检查中嗜酸性细胞增高,可作为辅助参考。

  (4)X线表现:受累骨呈虫蚀样不规则的侵蚀破坏,骨小梁被破坏而出现囊状透明区,相连呈“葡萄状”,周围有骨小梁存在。正常骨与病变骨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早期骨的外形正常,晚期包囊骨缺损区扩大,皮质厚薄不等,骨干可轻度变粗,但没有新骨形成及骨膜反应,此点为其特征。脊椎受累时可出现假时椎旁脓肿影像,是因包囊向两侧椎旁软组织中突出所致。一般椎间盘不被侵犯。此点可用于和脊椎结核相鉴别。扁平骨受累时,则病变扩张较明显。病变早期X线表现应注意和骨肉瘤、神经纤维瘤、椎体血管瘤、巨细胞瘤、骨囊肿等病相鉴别。

  骨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除病骨。但有时难以将全部的病变骨彻底切除时,可采用刮除植骨的手术的方法。彻底清除病灶后,腔内用20%的石炭酸甘油涂擦腔壁,10min后再用90%酒精擦洗灭活,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骨腔或者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骨腔,最后植入碎骨片。但手术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子囊的扩散及囊液外流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危险。

  晚期病变广泛的患者,难于局部切除或刮除者,可考虑做关节离断术或截断术,但骨病变较长而软组织尚无广泛受侵时可做假体置换术。脊柱受侵时应及时早期清除病灶并植骨。合并截瘫时则应彻底清除病灶并做脊髓减压及应用器械内固定术,做植骨融合。

  预后决定于病变的程度及受累的部位。骨盆及脊柱的病变预后较差,死亡的原因多因重要脏器受累,如合并脑、肝或肺等包虫病。

  

作者: 李赵忠,林秀来,殷作明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