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12期临床医学

单腔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来源:INTERNET
摘要:为及时有效抢救因室速、室颤而发生心跳骤停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临床研究发现,转复恶性心律失常时间早,病人存活的可能也大,每延长1min转复时间,病人存活可能降低7%~10%,较理想应在发病后6~8min内进行,成功率在50%以上,然而,大量的猝死病例研究,就是在发达国家,亦仅有5%病人能及时得到抢救,而95%的此类病......

点击显示 收起

    为及时有效抢救因室速、室颤而发生心跳骤停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临床研究发现,转复恶性心律失常时间早,病人存活的可能也大,每延长1min转复时间,病人存活可能降低7%~10%,较理想应在发病后6~8min内进行,成功率在50%以上,然而,大量的猝死病例研究,就是在发达国家,亦仅有5%病人能及时得到抢救,而95%的此类病人在得到抢救前,已丧失了转复时机而不幸死去,如何更有效防治心脏病猝死SCD),美国Mirowski医生于己于1980年2月进行了首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table car-dioverter alefibriuator,ICD)安置,此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进步,ICD功能及植入技术日完善,循证试验结果证实:ICD显著降低有猝死高危的心脏病患者的总死亡率,预防性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现已成为首选治疗。本文通过2例ICD病例,探讨植入体会及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70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年,再发半个月入院,自述心悸发作时有头晕、乏力症状。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肺气肿征(+),心界向左下扩大,双下肢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经X线胸片、心脏超声检查,患者左房、右室扩大。LVEF正常,曾考虑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术”冠脉形病变,排外缺血性心肌病,结合临床有“高血压”及入院后,血压监测发现患者血压波动在130~160/80~100mmHg情况,拟诊高血压Ⅱ级,高血压心脏损害,由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所示,本患者频发短阵室速,长时室速波达20次左右,伴头晕、乏力,属SCD高危患者,决定植入ICD治疗。
   
  例2,男性患者,67岁,因胸闷、双下肢浮肿2个月余入院,自述院外有心悸、昏厥史,查:生命体征正常,双下肢膝以下轻度浮肿,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性早搏,时呈多源性,X线胸片及B超提示左房、左室扩大,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属SCD高危患者决定置入ICD治疗。

     1.2 治疗 先后入院的2例患者,经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等规范抗心衰治疗,心衰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均选择Miotronsc公司GEM7227ICDs治疗。

     例1患者于2003年2月7日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ICDs,电极选择为:Sprint694565cm激素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双极性。

  例2患者于2004年3月6日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ICDs,电极选择为Sprint6944-65cm激素翼状阻抗被动固定电极。两例病人均在1%利多卡因局麻下完成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于左前胸部胸大肌与胸小肌间制作皮下囊袋并彻底止血后,经此途径插入起搏除颤双极电极,电极尖端定位于右室心尖部,测定起搏参数(见表1)。
    
  表1 起搏参数测定略
   
     然后用异丙酚按1mg/kg予浅麻下,应用程控器采用T-shock方式诱发室颤。先给予8个周期400ms起搏,在第8个起搏后290ms发放一个能量为1J的刺激。第1例病人诱发出平均周长为180ms的室颤,由ICD发放7J电击,第2例病人诱发出平均周长为210ms的室颤,由ICD发放8J电击终止。结合病人平时室速心电图及发病特点,分别用程控仪设定除颤参数,见表2。

  表2 除颤参数测定略

     2 结果
    
  例1,病人置入后第二天晨,突发心悸、乏力、视物不清,ICD电击1次后感症状消除。为防止频繁放电,加服胺碘酮0.2g,3次/日,出院后院外曾4次放电,随访中,程控仪示一次为室颤,ICD电击终止。3次为室速,ICD快速抑制未转复,由ICD电击终止,均转复为窦性心律。例2患者出院后一直服用胺碘酮0.2g,3次/日,未出现ICD工作,于置入后3个月,出现放电1次,此前有心悸、头晕、乏力,自述与植入ICD前昏厥症状相似,ICD程控显示出现快速室颤,电击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
    
  3 讨论
    
  心脏性猝死大部分由心律失常引起,室速、室颤者占82%以上,针对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CD与药物治疗组相比,第一年总死亡率降低38%,第二、三年平均降低25% [1~3] 。对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CD植入应作为治疗首选。2例患者均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症状,属植入ICD的Ⅰ类适应证。术后随访亦得到证实。ICD治疗参数均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及临床室速资料设置,起搏阈值、除颤阈值、符合要求,使植入ICD能正确识别室速、室颤并进行有效治疗。植入ICD后合理使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相关药物,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节省ICD能量。术后加强随访极为重要,以便及时了解心律失常发作和治疗情况及电能消耗,能及时进行参数调整,使ICD工作更加合理化,更节省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更有效治疗室速、室颤,预防心脏性猝死。另外对植入ICD病人的宣教及心理指导亦应注意。让其充分了解ICD工作原理,配合治疗,尽快适应。例1患者因放电多次,较紧张,随时担心放电而影响日常生活,予心理辅导及抗焦虑治疗后缓解;例2患者因长时间未感知ICD工作而以为是否ICD故障?甚至认为ICD是否不该植入,经反复解释及后ICD放电工作后,消除疑虑。总之,防治SCD的临床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过程,除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制约外,让患者、家人及全社会充分了解并理解、支持该治疗方法必不可少!有利于推动该领域工作的发展进步,更大程度挽救SCD病人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新.向患者说明ICD适应证是医生的责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197.

     2 王方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适应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198-206.

     3 祁述善.认知行为方法在防治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抑郁、焦虚症状的临床运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221-223.      

  作者单位:657000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收稿日期:2004-09-13)

作者: 王明辉 卢志雄 2005-7-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