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病例报告

病毒唑致药疹1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因“上呼吸道感染”在我校医院静滴病毒唑0。9%生理盐水250ml2天,第2日傍晚洗澡,皮肤出现瘙痒,伴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第3天立即停用病毒唑,给于5%葡萄糖250ml加12。0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3天,瘙痒和红色丘疹略有好转,后改用5%葡萄糖250ml加甘利欣150mg静滴5天,于第5天出现颜面及四肢肿胀、双耳部皮肤出现水疱破溃,瘙痒......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在我校医院静滴病毒唑0.3g加0.9%生理盐水250ml2天,第2日傍晚洗澡,皮肤出现瘙痒,伴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第3天立即停用病毒唑,给于5%葡萄糖250ml加12.5%维生素C5.0加地塞米松10mg静滴3天,瘙痒和红色丘疹略有好转,后改用5%葡萄糖250ml加甘利欣150mg静滴5天,于第5天出现颜面及四肢肿胀、双耳部皮肤出现水疱破溃,瘙痒及丘疹加重,全身皮肤一抓挠就出现水疱,夜不能寐,立即转入哈医大二院皮肤科就诊治疗,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甲强)40mg加甘利欣150mg加胸腺肽60mg加10%氯化钾10ml加5%葡萄糖250ml,脱敏治疗,其中甲强40mg10天、甲强32mg5天、甲强24mg5天,以后口服强的松20mg每日1次1周,口服强的松15mg每日1次1周,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1次1周,口服强的松5mg每日1次1周,同时外用派瑞松1日2次。应用甲强第2日,瘙痒减轻、水肿性红斑颜色变浅,面积缩小,20天后皮疹完全消退。

  2 讨论
  
  病毒唑是1972年合成的广谱、核苷类、非选择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它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制。它对流感病毒最为敏感,其次为乙脑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甲肝病毒。不良反应贫血、乏力、口渴、腹泻、血细胞减少等。未注明引起药疹。本例患者于静滴病毒唑第2天出现药疹,发病前未进食可疑致敏食物及其他药物,结合病史和皮疹,考虑为病毒唑引起。因此,提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使用病毒唑时应注意该药可引起药疹。另外药疹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约需经4~20天,多数经7~8天,在潜伏期内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药疹出现,一旦出现药疹应及时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本例患者病情反复是因为中途停用地塞米松,这些问题是临床工作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事项。 

  作者单位: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医院

作者: 王娟 2005-7-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