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1期

自拟通络止痛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自拟通络止痛汤系《卫生宝签》芎归汤加赤芍、细辛、蜈蚣,再合用《伤寒论》吴茱萸汤两方化裁而成。方由:川芎、当归、赤芍、细辛、蜈蚣、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九味药组成,有行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外伤后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999年3......

点击显示 收起

  自拟通络止痛汤系《卫生宝签》芎归汤加赤芍、细辛、蜈蚣,再合用《伤寒论》吴茱萸汤两方化裁而成。方由:川芎、当归、赤芍、细辛、蜈蚣、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九味药组成,有行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外伤后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26岁,于1998年5月上旬因车祸被摔在6m远处一块石头上,后枕部着地。当时局部出血不止,处于昏迷状态,急送县某医院抢救。经CT(片号:981052)检查,诊断为“脑挫裂伤”。一天后转为清醒,住院60余天后出院。但仍感头晕、头痛,甚至如锥刺,尤以头枕部为著,伴恶心,记忆力减退。1999年3月5日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检查:血压130/80mmHg,精神萎靡,头枕部见斜形伤痕(缝针痕迹)长约8cm。颈软,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正常,伸舌居中,意识正常,心、肺、腹均正常,病理反射未有。舌苔薄白,中心微黄,舌质暗,舌尖有瘀点,舌底静脉粗癃色紫,脉象沉涩。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证属瘀血内阻,治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予通络止痛汤。处方:川芎15g,当归尾15g,细辛5g,蜈蚣2条(研末冲服),赤芍15g,吴茱萸10g,人参10g,大枣12g,生姜15g。服4剂后头痛减轻。10剂后恶心已止,舌瘀点转淡。20剂后锥刺样疼痛消失,脉象转弦。原方当归尾改全当归,加白芍30g,以利养血,全虫6g,以平肝潜阳熄风,共服50余剂后舌质转淡红,苔薄白,脉弦。随访3年,除天气变化时有头部不适,余无他恙。

  例2,患者,女,52岁,10年前面部右侧曾受拳头打击。1999年6月10日来诊。主诉:面颊右侧口角部跳痛已半年,时轻时重,语言及饮食均困难,表情呈痛苦状。检查:右侧口角部触之即痛,但无红肿。舌边青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滑。曾经在县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及针灸治疗未愈。来我处求治,经用上方加白芍、白芷、柴胡治疗。服药7剂,疼痛减轻,再服12剂,疼痛消失,经追踪观察5年未见发作。

  2  体会

  通络止痛方,只要有瘀血症可据,如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有舌质瘀点,脉象沉涩,并具有明确的外伤史等,即可用本方治疗。方中川芎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络止痛,辅以川芎增强止痛,又可抑制川芎辛窜太过之弊。赤芍走血分,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细辛祛寒止痛,蜈蚣通络搜风。川芎最小用量15g,顽症痼疾可用之30g,不用足量难以获效,细辛最小量从3g启用,可递增至9g。吴茱萸汤以取循走厥阴肝经之功,有疏肝降逆止呕之作用。随证加减:冷痛加白芷、羌活;热痛加菊花、蔓荆子;锥刺痛加僵蚕、川牛膝;三叉神经痛加白芍、柴胡;妇女经期头痛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吴茱萸汤及羌活;前额头痛加白芷、独活;巅顶头痛加藁本;瘀血日久加全蝎。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自拟通络汤治疗,每收良效。

  (编辑:悦  铭)

  作者单位:404600 重庆,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

作者: 张学毅,易正贵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