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和探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课程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课程包括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式等,是一个作为“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总体”的广泛概念。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并形成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开放教育运行机制。临床系在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开放教育这种新颖的办学形式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

点击显示 收起

  课程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课程包括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式等,是一个作为“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总体”的广泛概念。 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并形成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开放教育运行机制。临床系在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开放教育这种新颖的办学形式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如果没有彻底的教学制度层次的改革,那么开放教育就没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也就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谓教学运行机制,是指教学计划在培养人过程中运行时所依据的工作原理,具体反映为对人才培养过程具有方向性影响的那些教学制度。
  
  从2004年以来,我们对临床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论证,并根据专业需要和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我系各主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再次明确主干专业课程改革总体设想

  主干专业课程改革总体设想是: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重点,强化实践能力。

  2  建立了适应弹性学制要求的各专业教学方案

  提出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建立弹性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我校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确立了我校学分制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

  2.1  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对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必选课模块(必修课),共计 46学时,占总学分的16.3%。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选课,共计119学分,占总学分42.2%。任意选修课模块共计77学分,占总学分的27.3%。三个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2∶4∶3。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安排了较多的课时(学分),共计40学分,占总学时的14.2%。

  2.3  增加阶段性实习、实训课程   如增加临床技能考核的实践教学内容。

  3  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

  如把原来的“心电与超声”学改为2门学科,即:“心电图学”与“超声学”。

  4  课程内容改革方面

  对临床课程,采用“具体-抽象-应用”的思路,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将常见病、多发病的讲授放在首位,并临床病例与书本理论相互结合。根据第六版教科书的要求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删减,以学生能用够用为标准。例如:把原来“诊断学基础”由内、外、影、妇四个科室上课根据第6版教科书的内容变化,取消了影像的授课内容,由3个科室负责该项课程的授课。

  5  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

  5.1  方案   2005年度临床医学系对所属的手术学、物理诊断学、化学诊断学等实践、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针对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项目进行改革。

  5.2  措施  改革了手术学实验报告,把“肠吻合术”由原来的模型实验改为猪肠缝合,由原来的每4人一组减少到每2人一组,使学生人均动手机会增加了50%。化学诊断学:改革了实验项目,新增部分实验项目,并对实验报告进行改革,制定了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报告、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报告、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物理诊断学:实验根据临床实习的考核项目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增加基础技能的培训含量。

  5.3  结果  (1)化学诊断学:改革了实验项目,新增部分实验项目,并对实验报告进行改革。(2)物理诊断学:实验根据临床实习的考核项目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增加基础技能的培训含量。(3)检验科:制定了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报告、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报告、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其中新增实验项目4项,包括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蔗糖溶血试验、各类血液细胞学检验等。(4)外科:由于羊肠供给量可以随着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调整,因此增加了学生人均动手机会,仅缝合术一项,有原来的每4人一组减少到每2人一组,使学生人均动手机会增加了50%。(5)内科:根据临床技能考核的需要,增加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力度。

  6  选课系统建设
  
  选课系统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另一重点,它突出地体现了教学管理的职能,是教师、学生瞩目的管理环节。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紧紧把握住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和课程设置的机动性这两条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在选课的具体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课程结构的平衡性,通过征求责任教师意见,按照必修、选修;理论、实践;基础、专业这样的课程分类特点,以及课程间必然的结构特点,以课程体系整体结构平衡为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课,避免了“滥开课、滥选课”现象的出现,很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选课系统建设中考虑的第二个环节是课程设置的机动性。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面授辅导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同时系内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依然存在,,所以课程设置要体现它的机动性。适当照顾学习基础较好和学习基础较差二种类型的学生。这样的选课制度更能体现个别化学习的特点,也能缓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需求方面支持服务滞后的矛盾。
  
  从临床医学系2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应全面体现、贯彻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即: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修订课程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必修教育与选修教育的关系。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我系的专业定位。二是主要问题在于选修课程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管理的科学规范上。(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我们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应该重点探讨医学生在实际临床技能的实践、见习、实习的改革问题。(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安排上,重课内,轻课外,课内总学时安排偏高,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目前,临床技能考核的措施,如果能够在临床中心实验室的配合下,充分发挥模拟实验的实际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4)专业定向与分流培养的关系。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专业面过窄,同时要实现专业间的流动难度极大。而且许多学生在毕业分配时,出现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合的矛盾。因此,“三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即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能力的培养。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不足。因此,我们目前工作重点放在理解开放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同时,主要是学分制这一基本教学制度的建立上。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从学年制那样的教学管理惯性解脱出来,努力构建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二,在实际工作中,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抓开课、抓选课、抓按课程分组教学,对学员见习、实验进行分组教学,体现个别化教学的特点。第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教学观念的引导,打破学生头脑中“五年毕业”的概念,鼓励勤奋学习,尽早完成学业。不管怎样困难,我们将把开放教育办出特色来,既要在学习手段上突出时代特点,又努力为在学习制度环节上的创新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 063000 河北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教学管理科
 
  (编辑:海  涛)


 

作者: 余红 武剑 袁岗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