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第14卷第9期

胸椎管内肿瘤2例误诊报告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行胸段MRI检查示:T7、8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取出术”。病理报告:神经鞘瘤(图1~3)例2,患者,女性,49岁。行MRI检查示:T7、8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点击显示 收起

  例1,患者,男性,46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不便8个月余入院。曾因上腹部疼痛就诊院外多家医院,按胆囊炎、胃炎应用药物针对胃炎、胆囊炎的治疗后未见疗效,应用止痛药物可暂时缓解。近来病人症状逐渐加重,就诊本院。入院查体:脊柱无侧弯畸形,双下肢跛行,需人搀扶;T7、8棘突间隙轻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肌力减弱,3级,肌张力高。皮肤感觉自脐以下减退。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双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双膝腱及跟腱反射活跃,双巴氏征阳性。行胸段MRI检查示:T7、8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取出术”。术中硬膜内见15 cm×3 cm呈椭圆形肿块,占据椎管3/4,边界清楚,质韧,包膜完整。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逐渐恢复。病理报告:神经鞘瘤(图1~3)

    例2,患者,女性,49岁。因胸背部疼痛2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1个月余入院。入院前1个月病人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困难,大便自解费力。同样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多家医院,初步诊断:胰腺炎,并行保守治疗应用消炎药及止痛药物,效果不明显。B超、彩超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病人症状逐渐加重,就诊本院。入院查体:脊柱无侧弯畸形,T7、8棘突间隙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肌力减弱,4级,肌张力高。双足跖屈背伸肌力减退,皮肤感觉自T8神经支配节段以下减退。腹壁反射及会阴区皮肤感觉减弱,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双膝腱及跟腱反射活跃,右侧明显。双巴氏征阳性。双下肢行走困难。行MRI检查示:T7、8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内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在全麻下行“胸椎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取出术”。术中硬膜内脊髓腹侧见1 cm×15 cm呈椭圆形肿块,占据椎管1/2,边界不清楚,周围粘连,质韧,包膜基本完整。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病理报告:脊膜瘤(图4~6)。术后10个月时MRI复查未见复发(图7~8)。

    1  讨  论

    随着CT、MRI等先进仪器的出现,人们对胸椎肿瘤的临床诊断率较从前大为提高,但由于病情的复杂化临床上仍有误诊漏诊的出现。此2例病例当中病人因胆囊炎、胃炎及胰腺炎上腹痛就诊,内科症状明显,查体缺乏早期相应的神经症状及体征,更无典型症状出现,病情隐匿,使人难以发现疾患。

    两病人同因双下肢无力入院,行走不便,但上腹部疼痛症状仍然存在以及疾患的进一步发展,病情加重及内科治疗的无效,神经症状及体征逐渐出现,才使得此病得以明确的诊断,术后病人上腹部疼痛症状消失,双下肢症状及体征逐步改善,手术效果明显。

    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脊膜瘤,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复发少见,恶性极少。一般早期无自发痛及不适,生长缓慢且具有自限性,早期症状隐匿,从而使早期诊断难以发现,如合并其他疾病往往造成误诊。

    通过对以上2例病例总结来看,作者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对临床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不相符者,应该多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查体,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可以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

   (1解放军第88医院骨科,泰安  271000;2平阴县人民医院骨科,250400;3莱芜市中医院骨科,271100)

作者: 高健伟,朱大成,孟新,吴修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