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1期

腰骶部椎管内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CT显示腰段椎管扩大,管壁骨质受压凹陷,边缘不规则,管腔扩大(图1)。MRI显示腰骶部椎管内有团块状占位灶,上至L3椎体上缘,下达S2椎体平面,T1WI呈混杂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FSEIR呈高信号,边界清,周围骨质被压迫,椎管扩大,GDDTPA增强扫描后,该病灶呈环状强化(图2)。在全麻下行腰骶部椎管内占位病变后路病......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4岁,农民,主因腰痛伴双下肢不适17年,大小便功能障碍8年,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17年前轻度摔伤后出现腰痛,自行口服药物后疼痛渐缓解,但此后腰痛时好时坏,以劳累或天气变化时腰痛较剧烈,呈酸胀样痛,腰痛半年后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亦为间歇交替性,与腰痛有关联,自行服药及休息后可缓解,未做特殊治疗。于8年前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首先是小便失禁,继而大便秘结,同时感腰部僵硬,弯腰困难,腰痛及双下肢疼痛有所加剧,行走稍感乏力。入院查体:缓慢步行入科,一般情况可,腰椎生理弧度较直,腰骶部有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肌肉无明显萎缩,肌张力正常,双小腿内外侧及足背感觉减退,会阴部感觉麻木,双侧膝腱、跟腱反射活跃,直腿抬高试验(+),双下肢肌力稍弱。X线片:腰椎曲度变直,L2~S2椎体后缘均有弧形压迹;CT显示腰段椎管扩大,管壁骨质受压凹陷,边缘不规则,管腔扩大(图1);MRI显示腰骶部椎管内有团块状占位灶,上至L3椎体上缘,下达S2椎体平面,T1WI呈混杂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FSEIR呈高信号,边界清,周围骨质被压迫,椎管扩大,GDDTPA增强扫描后,该病灶呈环状强化(图2)。
   
  在全麻下行“腰骶部椎管内占位病变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见L2至骶椎椎板及棘突全部骨性融合,骨质硬化。先行L4、5及髂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切除椎板后,见椎管内有淡黄色稍浑浊液流出,并有大量淡黄色杏仁大小块状物漂浮于液体中,用刮勺给予刮除,病灶清除后见L2至骶椎椎体后缘均向前凹陷,与影像学所见相符,硬脊膜不完整,马尾神经被病灶挤向两侧。术中送快速冰冻切片做病理检查,报告:腰骶部表皮样囊肿(图3)。术后患者感腰腿痛及麻木症状缓解。
   
  图1术前CT片(略)

  图2aMRI T2加权像(略)

  图2bMRI T1加权像(略)

  图3表皮样囊肿病理片(略)

  2  讨论
   
  表皮样囊肿系脊髓异位肿瘤,病变好发于腰骶段,约2/3位于T12椎体以下,可为多发性,1/3位于髓内。表皮样囊肿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与生长速度一致。由于病变好发于脊髓下段,所以症状以下腰痛,下肢肌萎缩与瘫痪、排便障碍为多见。皮脂样物质流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导致化学性蛛网膜炎。X线片可见椎管扩大,治疗用手术切除肿瘤。表皮样囊肿可残留部分囊壁不切除,以免损伤神经组织,肿瘤可长期不复发〔1〕。目前认为,表皮样囊肿大多与胚胎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一些移位的上皮细胞有关。脊髓的表皮样囊肿,则可能因脊椎穿刺而带入的表皮有关。(1)这些囊肿多位于腰椎穿刺的水平部位,而患者过去多有腰椎穿刺史;(2)这些病例一般不伴有隐性脊柱裂等先天性畸形;(3)动物实验证明,植入小块皮肤于蛛网膜下腔内,可引起表皮样囊肿或皮样囊肿形成。病理方面:肉眼所见,囊肿大小不等,表面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囊壁有一层较薄的包膜所覆盖,腔内多含有白蜡样的油脂物,有时内容物亦可呈黏稠而灰褐色。镜下所见,表皮样囊肿囊壁由鳞状上皮被覆,外被菲薄的纤维组织〔2〕。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44.

  〔2〕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下册)[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391240.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73医院外二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 常恒,李陵江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