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3期

Ilizarov技术之我见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领域应该说开创了引人注目的一页。该技术在肢体多平面以克氏针贯穿固定骨骼,再连接环形固定器及螺丝杆,组成三维立体结构的外固定器。可用于解决骨折、骨关节挛缩、肢体短缩等十三个方面创伤及矫形方面的问题。Ilizarov技术是矫形外科医师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与关节创伤、畸形日益发展、趋......

点击显示 收起

  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领域应该说开创了引人注目的一页。该技术在肢体多平面以克氏针贯穿固定骨骼,再连接环形固定器及螺丝杆,组成三维立体结构的外固定器。可用于解决骨折、骨关节挛缩、肢体短缩等十三个方面创伤及矫形方面的问题。Ilizarov技术是矫形外科医师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与关节创伤、畸形日益发展、趋于完善的方法之一。
   
  经皮穿针骨外固定治疗骨折,最早是法国医生Malgaigne(1840年)。之后,随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发展又出现多种骨外固定器。如Parkhill外固定器(1894年)、Lambotte外固定器(1902年)、Chalier外固定器(1917年)、Goosens外固定器(1931年)、Anderson外固定器(1934年)、Hoffmann外固定器(1938年)、Ilizarov外固定器(1954年)、Fisher外固定器(1980年)等。我国骨科医师设计研制的骨外固定器,同样有着杰出的贡献。可以不加思索地列出许多品种,如三军大李起鸿教授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浙江建工医院俞洪亮的带有弹簧延伸杆的外固定器、359医院冯克亮改制的T形外固定器、武警医院毕复海的多功能外固定器、208医院闫敬军带钢质发条的外固定器、北京夏和桃式外固定器及359医院邬华彬、李新忠带电动骨牵伸延长仪的外固定器等等。很多外固定器都和Ilizarov外固定器一样达到牢固固定,又不发生针孔感染,能多向矫形的目的。
   
  肢体延长方面,自1905年Codivilla报告股骨粗隆下截骨用跟骨牵引延长下肢以来,百年间有Putti(1921年)报告股骨延长、Abbott(1927年)报告股骨延长,但出现骨不连、骨髓炎、神经血管损伤、死亡等并发症,几乎被放弃。直到Andersoa(1952年)改进了外固定器和手术方式,减少了并发症。之后,又有Ring(1958年)骨骺延长动物实验成功、Kawamura(1968年)改进了小腿延长器稳定性,并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研究将肢体延长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电活动做了详细的观察和报道,为肢体延长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Plaskin(1968年)及Ilizarov(1969年)、Soybtlmon(1969年)也分别有报道。其间Ilizarov对牵拉成骨现象作了深入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还有Wagner(1971年)设计单边筒式延长器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开始又掀起了肢体延长的热潮。我国从70年代初期也迅速开展了肢体延长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起先导作用的是上海新华医院吴守义教授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刘广杰教授。80年代随着全国36万小儿麻痹后遗症抢救性手术治疗高潮,将肢体延长术的研究与治疗水平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出现了如上所述众多的骨外固定兼延长与矫形的器械,手术术式也有许多创新。同时扎实的基础实验研究使肢体延长术在我国顺利、有效、大范围的开展提供了保证。这里特别值得一述的是第三军医大学李起鸿教授研制了半环槽式外固定器不仅具有Ilizarov外固定器所有功能,而且克服了Ilizarov外固定架之延长下肢不能平放在床上的缺点。他还科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肢体延长的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临床治疗则创造了单侧肢体22、28 cm的超大长度延长;开办多期全国学习班,推广应用。李起鸿教授的杰出贡献为广大矫形外科医师公认。
   
  本院运用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矫形已有30多年历史,邬华彬主任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年在闭合及开放骨折治疗、肢体畸形矫正、肢体延长等方面均有大宗病例。作者个人认为:(1)骨外固定架在矫形外科有广泛的用途;(2)骨外固定架简单、可调节且稳定性好,易为矫形外科医师接受;(3)骨外固定器用于肢体矫形及延长,不能超过肌体的潜能范围。因而“骨与软组织均有较强的再生与重建能力,其组织再生的过程类似胎儿的细胞分裂”一说,值得商榷。就肌肉组织而言,人骨骼肌纤维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再生能力很低,童年后骨骼肌纤维的数目不再增多。肌纤维的增长是由肌纤维两端的游离核糖体产生新肌丝蛋白,形成新肌节,衔接在肌原纤维末端,从而使肌纤维变长。也有认为在骨骼肌纤维基膜内面有肌卫星细胞,可能是贮备的干细胞,参与肌纤维的生长、肥大和再生。其机理仍待明了。所以在单位时相及终末结果的矫形与延长都不能超出肌肉组织的潜能;(4)采用交叉针穿过骨骼方法的骨外固定器(Ilizarov技术是其一),使用时应注意每一平面交叉针在骨骼三维空间中的一致性。否则易造成截骨处的位移。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359医院骨科,江苏镇江 212001

作者: 张雪非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