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8期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上肢畸形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应用Ilizarov技术上肢是非持重肢体,其关节的灵活性远比长度重要,只要肩、肘、腕及手指关节活动良好,即能发挥主要功能。20世纪80年代前,肱骨的短缩致残多用一次性延长,植骨内固定的方式矫正,不但延长有限,而且并发症多,甚至留下永久的病残。前臂双骨不等长,多采用长骨骨段截除的方法改善功能,畸......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应用Ilizarov技术


  上肢是非持重肢体,其关节的灵活性远比长度重要,只要肩、肘、腕及手指关节活动良好,即能发挥主要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肢体外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短肢不仅影响其某些体育运动的参加,而且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20世纪80年代前,肱骨的短缩致残多用一次性延长,植骨内固定的方式矫正,不但延长有限,而且并发症多,甚至留下永久的病残。前臂双骨不等长,多采用长骨骨段截除的方法改善功能,畸形的矫正及功能的恢复多不满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里扎洛夫(Ilizarov)技术开始应用于下肢不等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肢也陆续见到报道。1990年Cattanco报告了29例(43肢)肱骨延长,对其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随访结果作了详细介绍,使肱骨延长技术逐渐完善。在一组病例中笔者[4]应用双臂式固定器,肱骨延长最长达16 cm,延长率123%,无任何并发症。本文仅将伊氏技术在上肢矫形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伊氏技术在上肢矫形中的应用

  1.1  肱骨不等长
   
  3 cm以内的单纯肱骨短缩,无论外形和功能都无明显障碍,一般不作延长手术。>6 cm的短缩,肢体外形出现畸形,某些体育运动受到影响,作为手术指征。3~6 cm短缩,病人有强烈要求者,在儿童不能参加某些体育活动,造成心理障碍者,亦应考虑作肱骨延长。对于肱骨短缩,伴有肱内翻患者,可应用Ilizarov技术,采取双段截骨的办法,肱骨外科颈下,外翻楔形截骨,肱骨中下1/3处截骨延长的方法,一次矫正完成。

  1.2  尺桡骨不等长
   
  同侧尺桡骨不等长原因很多,常见有外伤或感染性骨骺过早闭合、陈旧性Monttaggia骨折、多发性骨软骨瘤、先天性Madelung畸形等。骨骼常合并有成角畸形和尺桡关节脱位。在骨延长时应注意同时矫正骨骼成角。伴随骨骼不等长的矫正,尺桡关节脱位有望自行恢复。对于不能恢复者,可Ⅱ期切开复位,韧带成形,重建尺桡关节稳定。

  1.3  大段骨缺损
   
  上肢大段骨缺损比下肢少见,常由外伤性丢失或创伤性感染所致。儿童多由化脓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造成。骨段输送(bone  transport)是Ilizarov技术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其方法是:先将缺损的骨段二端固定,再将固定架之间的某骨作骨段皮质截骨术,再将该骨段沿骨纵轴向缺损处牵拉输送,使之逐渐与对侧骨端靠拢对合,加压固定使之愈合。截骨延长处,由新生骨痂填充。待新骨皮质化后,去除外固定器。该方法不需首先改善受区血循环和切除疤痕组织,不需在自体他处切取游离骨,具有传统方法和组合骨移植不具备的许多优点。

  1.4  肘关节屈曲挛缩
   
  应用Ilizarov技术使微创治疗关节软组织挛缩成为可能。Damsin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严重屈曲挛缩11例13膝,随访平均4.1年,所有病人均能带或不带支具行走。Gillen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翼蹼关节5例,其中肘翼蹼2例,术后2年随访,外观畸形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活动幅度明显加大。笔者应用双臂式撑开延长器治疗肘关节创伤性单纯软组织挛缩5例,矫正角度20°~45°,平均33°,随访2年,疗效稳定,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2  外固定器械

  2.1  经典伊氏装置
   
  它由多个金属环与纵向支撑杆连接,使用直径1.5~1.8 mm交叉固定的张力钢针。这种装置在剪切、扭转及弯曲应力方向上稳定性能高,轴向允许有微动,这对新骨的生成非常有利,穿针损伤轻微,针道感染发生率低。由于其可作多平面三维固定,尤其适合于需要作多段截骨矫形延长的复杂畸形。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调整繁琐,体积及重量偏大,携带不方便。

  2.2  单臂式外固定器
   
  由于上肢肌张力远较下肢低,不需要坚固的抗旋转抗弯曲力,有人喜用单臂式外固定器作为上肢骨骼延长或骨段输送的器械。单臂式外固定器简单、轻便,易操作,更易被患者接受。支架稳定性完全可以满足上肢需要。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偏心受力,若作大段延长,张力加大,可能出现轴向偏移。骨针的不稳,亦会导致针道感染率增加。另外,该器械不适合作伴有成角的复杂畸形的矫治。

  2.3  双臂式外固定器
   
  其优缺点介于前两者之间。由于其双臂对称受力,其强度完全可满足上肢任何长度的延长。另外,通过调整两臂的延长长度及速度,还可矫正成角畸形,因此笔者更喜爱此类器械。笔者应用弹簧压力储存的原理,制成了双臂式肢体弹性连续延长器,实现了肢体的近似自然生长的匀速连续延长,进一步缓解了延长中的肢体不适,提高了成骨质量。

  2.4  骨段输送的新技术
   
  伊氏发现骨的形成与髓内循环的完整性有关,要求用皮质截骨替代横断截骨,即在骨膜下以骨凿切断皮质骨环,后侧皮质骨通过扭转折断,尽量不破坏骨髓。近年来实验与临床进展,认为皮质截骨与横断截骨成骨效果并无显著差异。随之出现了应用髓内针固定的骨段输送技术。

  2.4.1  有外固定架的髓内针骨段输送  以髓内针交锁固定两端骨段,作予输送骨段的截骨,再用单臂外固定器作骨段的输送。待骨端会师后,去除外固定部分,由髓内针保持至全骨愈合。髓内针的应用既缩短了外固定时间,又保证了输送骨段的良好对合。

  2.4.2  无外固定器的髓内针骨段输送  髓内针固定方法同上,被输送的骨段由牵出体外的钢缆或留在体内的牵拉装置固定,通过牵拉钢缆或驱动体内固定装置,使骨段搬移,从而去除了外固定架。该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

  2.5  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
   
  应用伊氏技术治疗上肢畸形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机率与下肢相似,它们是针道感染、关节功能障碍、轴向偏移和神经损伤。

  2.5.1  针道感染  在作大段骨延长或骨段长距离输送中,固定针要经过皮肤作长距离移动时,必然会对皮肤作挤压与切割。这种挤压与切割是缓慢持续进行的,前方被切开,后方自然愈合。通常情况下,针道是干燥的,或许出现少量分泌物。后者一般视为I°感染。应注意保持针道清洁与干燥,无菌敷料保护。穿针时,将皮肤向截骨处推挤,可减轻针对皮肤的挤压与切割。若切割的皮肤被细菌感染,出现针道周围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即形成Ⅱ°感染,此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注意通常引流。Ⅲ°感染可由Ⅱ°发展而来,更重要的原因是针道松动,内移的固定针将细菌带入深层。此时应使用抗生素,注意局部引流,如不能控制,则需拔针,更换固定位置。

  2.5.2  关节功能障碍  以肱骨延长引起的肘关节屈伸障碍更多见,并与延长速度及长度有关。主要原因是肌肉和骨骼之间的延长潜能和速率不同,以及钢针贯穿肌肉和肌腱引起的固定和限制关节运动。因此,避开肌肉丰满处,从肌肉间隙穿针以及加强功能锻炼可降低其程度。多数患者通过锻炼,在停止延长后半年能获得延长前关节活动水平。延长过程中关节出现的异常高压力可产生软骨损伤,可能使关节的部分功能出现永久性障碍。

  2.5.3  轴向偏移  延长过程中出现的轴向偏移,主要是周围软组织张力的不同所致,延长速度越快、长度越大,出现偏移的倾向越重。股骨易向前外侧偏移,胫骨易向前内侧,肱骨易向外侧偏移,预防措施在于增加延长器的强度和固定针的把持力。骨段两侧的2组固定针距离越大把持力越强,不要把2组固定针都穿在松质骨上,以避免发生对松质骨的切割。<5°的偏移,可通过不对称延长矫正,>5°偏移则要调整伊氏装置上的绞链。

  2.5.4  神经损伤  尽管神经的直接损伤应该能够避免,但肱骨延长术后即刻出现的桡神经损伤仍时见报道。桡神经在肱骨下段紧贴肱骨绕行。当肱骨严重短缩时,很难作远离神经的闭合穿针。笔者采用的闭合穿针方法是于皮肤上作1 cm小切口,然后用止血钳作分离直达肱骨,再用止血钳将骨针引至骨骼。以手钻贯通双皮质后,再以相同方法由止血钳将骨针引出。这样可避免骨针对神经血管的直接刺伤。不要使用高速电钻,以防止热灼伤或重要组织的针体缠绕。延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神经牵拉伤发生率高于下肢,特别易发生尺神经牵拉损伤。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当出现手指麻木、伸屈无力,特别是环小指麻木,小指不能完全伸直时,应及时告诉医生,根据情况暂停或减缓延长速度,一般2个月内多可自行恢复。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08医院骨科, 长春 130062

作者: 吴其常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