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21期

中国骨科医师的摇篮——回顾天津医院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创建伊始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骨科摇篮在骨科先躯,原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后迁院为天津医院骨科)方先之教授创导下,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主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至今已是第50届了。它作为全国骨科医师的摇篮,为全国培养了4000多名高级骨科人才,桃李满天下,众多毕业学员,都已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全国各大医院的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骨科 摇篮

  在骨科先躯,原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后迁院为天津医院骨科)方先之教授创导下,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主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至今已是第50届了。它作为全国骨科医师的摇篮,为全国培养了4 000多名高级骨科人才,桃李满天下,众多毕业学员,都已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专家,全国各大医院的骨科学术带头人。在该进修班满50期之际,进修班新老学员们欢聚一堂,举办50届庆典,共叙友情,共同缅怀为创建进修班的方先之、陶甫、郭巨灵、尚天裕、邸建德、李瑞宗、李春林、周映清、王宝泉、蓝文正、袁世祥等骨科先辈及仍健在的孔令震、郭世绂等老前辈。

     方先之主任早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骨、外科基础扎实,是医院管理临床、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全材。他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临床,X线片表现,病理所见三结合的骨肿瘤分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享誉国内外。他在国内首先应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首先开展腰椎间盘摘除术。

     方先之创办的天津医院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是培养骨科医师的典范。该进修班办学经验和特点是全国各进修班学习和推广的榜样。

     作者就当年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之所知所见,探求该进修班的概貌。

     1  完善的骨科分科临床基地和师资

     包括骨病(陶甫、李春林)、骨关节结核(郭巨灵、袁世祥)、创伤骨科(尚天裕、周映清)、小儿骨科(邸建德)、手外科(孔令震)、病理(李瑞宗)、放射科(孙鼎元)、临床骨科局部解剖(郭世绂)等科室,并附设有理疗、假肢制造室。它们是创办骨科进修班的基础。每届骨科进修班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孟继懋,解放军301医院陈景云教授等先辈来院为进修班授课。

     2  精心编写的骨科讲义及大课堂授课

     方先之主任等为进修班精心编写了18本油印骨科讲义,图文并茂,内容包括骨关节局部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骨关节病理学、骨关节结核、骨病、骨创伤、骨小儿科、手外科、骨放射学、理疗、假肢制造,石膏外固定等。进修班学员及本院医师人手一册。在当年骨科书籍少之又少的情况,真是国内骨科教学的罕见完善的教材。记得方主任在世之日,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多次要求把该骨科讲义改写为骨科专著出版,方主任认为需进一步积累更多临床资料及经验,婉言谢绝了,充分说明方主任治学之严谨。除当时出版了《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外,直到方主任谢世后,才在1973年后由其后继者相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整套《临床骨科学》,包括《结核》、《创伤》、《骨病》、《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护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实用骨科手术学》等。

     3  术前讨论、术前小结及术后小结

     进修班学员参加每个病房每周一次的择期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病房主任主持讨论,内容包括主管医师报告病史及检查结果后,讨论该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做什么手术?及手术中注意点等。手术前1~2 d内,术者(包括方先之主任,陶甫主任)必须亲自检查病人,查阅术前X线片、化验等检查结果及麻醉师意见,甚至配血情况,写出术前小结,内容含病史及术前讨论要点,手术前准备是否符合手术要求,拟做手术要点,术中可能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术后处理要点。方主任规定择期手术术前不做小结者,不得上手术台。方、陶两主任写的术前小结,往往长达一页余、字迹端正,从不修改,内容精炼,是不可多得的骨科教材。手术病人回病房后,主刀者必须立即检查病人,术后写出术后小结,包括手术要点及术后病人处理要点。这三个小结为手术病人严密把关,确保病人安全,更使参加手术的人员对该手术有了全面理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

     4  教学查房及示教手术

     方先之主任约每周去一个病房教学查房。病房事先准备几个有教学意义的病人,查房时方老倾心听取下级医师汇报病情。随后仔细检查病人,分析病情,提出处理意见。随后回病房休息室内与随行医师进行自由深入讨论,特别重视进修医师的意见。特别要提出的,方先之主任在查房时,从不对下级医师训斥,不利于病人与医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不利于今后工作。这是方老爱护培养下级医师的一贯作风。

     方先之的示教手术是进修和本院医师们最想参观学习的。作者记得有一次方老做前臂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他叫作者拿来一本手术图谱放在手术台旁桌上,方老从切开皮肤到手术结束,一边操作,一边叫大家同时翻阅手术图谱,一边解译手术到了哪个层面,一个层面彻底止血后,才进入下一步操作。他的手术止血完善,解剖层次清楚,操作熟练,手术要点交待清楚,手术时间短。很多参观医师,认为这是手术艺术欣赏。
   
  说到手术,作者想起二件“小事”:一位住院医师在洗手时,方老路过,就摸摸他洗手的水温,然后帮他调整水温,方老亲切地指出,水温太凉,皮肤毛孔收缩,手洗不彻底,这样的水温才合适;另一件“小事”是:有一次方老为一位苏联专家做腰椎间盘摘除术,作者作为第二助手,术后也写了一篇手术记录,方老阅后,在作者的手术记录上,用红笔把作者写的术中出血100 ml改为约50 ml,然后签上方先之三个字。二件“小事”显示了方老治学之严谨,对下级医师爱护之心,深深刻印在我们心中。
   
  每期进修班组织人员把各病房有特色手术记录编辑成集,图文并茂,内容包括病史摘要,术前检查及讨论要点、手术指征,重点描述手术过程、术中可能出现问题及术后处理要点等。由指定主任审阅后,油印成厚厚一本骨科手术记录。在当年骨科手术学稀缺的时代,真是不可多得的骨科手术学。

     5  专题讲座及专题讨论

     各病房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如小儿病房的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手外科的臂丛损伤,创伤科的股骨颈骨折等等,由病房主任或高年医师结合个人科研成果进行深入讲述。大课堂约每月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是一种读书报告会,由指定的进修医师与本院医师查阅相关骨科国内外文献,到时就该课题的某小标题如发病机制,发病率,症状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其效果,预后及并发症,康复治疗等进行深入讨论。这是培养各级医师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动态及进展,书写文献综述及为科研立题做准备等的能力,是骨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6  定期病理讨论会

     事先由骨病科或病理科于日前准备一个病例,印发给各医师,并每组指派一代表准备发言,最后由病理科医师报告病理检查结果及诊断。原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后为天津医院骨科)积累了大量各种类型的骨肿瘤及特殊骨病的病历,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是十分珍贵的教材。方先之亲手培养国内一流的骨病理学专家李瑞宗主任,骨放射学专家孙鼎元主任,以及方主任的临床、X线片、病理三结合肿瘤分型。这些都为病理讨论会创造了良好条件,它是进修学员对骨肿瘤的分析、排除、确诊能力最佳的培养基地。

     上述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病理讨论同样由进修班整理油印作为教材。
   
  7  《骨科进修班通讯》

     方先之主任为了与进修班医师进行科研及学术交流,创办了《骨科进修班通讯》,3个月1期,油印发行,成为当时独一的骨科学术交流园地。1962年发展成为《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从此骨科界有了公开发行的杂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由天津医院出版了《中华骨科杂志》。值得一提的是,方先之主任十分重视科研原始资料的完整保存。每周末,各病房主治大夫带领全体医师必须去病案室作1周来出院病例的讨论,然后由主治医师在病历上签名归档。方先之主任设立的骨科复查室,为研究课题提供完整的病历、X线片及各项科研记录,协助复查病人是科研工作的好帮手。

     方先之主任以其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一生为骨科教学事业不断自主创新,这些都是进修班学员,也是骨科同行值得学习的。他和他的继承人创建的全国骨科进修班仍在不断发展,始终是培养骨科高级人才的一种模式。当前,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骨科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骨科杂志众彩缤纷,科研成果不胜枚举,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各种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及计学分的再继续教育学习班如雨后春笋,为提高骨科界学术水平做出了贡献。方先之主任创办的一年制骨科学习班模式与短期计学分的培训班相结合,必将相得益彰,为我国骨科教学事业不断取得更辉煌成就。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医院骨科,天津 300070

作者: 黄庆森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