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2期

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广州市9所全日制中学、4所职业中学和中专学校学生共2921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6。9%,曾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为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广州市9所全日制中学、4所职业中学和中专学校学生共2 921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6.9%,曾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为5.9%,曾试图自杀的报告率为3.0%。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在非传统型结构的家庭中发生率较高,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受欺侮的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结论 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家庭结构、受欺侮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有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自杀;意念;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杀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和2005年广州市中小学生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自杀均排第3位。研究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青少年自杀的干预和防范。笔者就2004-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卫生分中心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项目中广州市中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便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广州市城区中学生。按照《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案》要求,在广州市4个城区内随机抽样,抽出全日制中学9所,职业中学和中专4所,有效回收问卷2 921份。其中初中学生1 203名,高中学生1 161名,职业高中学生557名;学生年龄在12~18岁之间。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由学校卫生人员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自填匿名问卷。采用描述性分析,统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的自杀行为及其相关行为报告率,采用χ2检验比较其差异。

  2  结果

  2.1  自杀倾向报告率  表1所示,在过去12个月内曾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6.9%,男生为15.3%,女生为18.4%,女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χ2=4.90,P<0.05);初中、高中和职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分别为16.0%,18.2%和16.2%,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P>0.05)。
   
  在过去12个月内曾有自杀计划的报告率为5.9%,男生为5.7%,女生为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初中、高中和职中的学生曾计划自杀的报告率分别为6.9%,5.3%和4.8%,初中生略高于高中生和职中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4,P>0.05)。
   
  在过去12个月内曾试图自杀的报告率为3.0%,其中男生为3.2%,女生为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初中、高中和职中学生的报告率分别为2.8%,3.4%和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P>0.05)。
   
  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以初中女生最高,分别为18.9%和7.7%;按初中、高中、职中分组来看,初中生有自杀计划的报告率最高(6.9%),高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最高(分别为18.2%和3.5%)。

  2.2  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  表2所示,有自杀行为的学生与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

  表1  广州市不同学段男女学生在过去12个月内考虑自杀的报告率(略)

  表2  有自杀倾向与无自杀倾向的学生长期生活家庭成员比例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3  影响学生自杀的相关因素分析  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受各种形式欺侮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表3),且RR>1,提示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曾受欺侮有关。
   
  有自杀行为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孤独感、常因学习压力感到心情不愉快、经常失眠、长时间感到伤心或绝望而停止平常活动、离家出走等)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表4),RR>1。提示此类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与家庭的关系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表3  有自杀倾向与无自杀倾向学生受各种形式欺侮的报告率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表4  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有自杀倾向与无自杀倾向学生的比较(略)

  3  讨论
   
  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 12 个月内有19.6%的学生(男生为 16.2%,女生为 22.9%)曾经考虑过自杀,6.0%的学生(男生为 5.2%,女生为6.8%)为自杀做过计划,2.4%的学生(男生为2.4%、女生为2.3%)曾采取措施自杀,女生报告率均高于男生[1]。广州市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报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曾试图自杀的报告率高于全国水平;女生的自杀意念高于男生,与全国调查结果一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以高中生为最高,与全国调查结果略有不同。
   
  由于研究自杀是困难的,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自杀原因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推断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邓顺古[2]对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本组资料研究发现,有自杀行为的学生中属于与祖父母同住的传统型家庭的报告率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的学生。提示生活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类型的孩子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低。
   
  国外研究表明,受同学欺侮的经历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相关,甚至与自杀意念相关。马琅[3]对成都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侮经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受欺侮的经历有可能是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子,且、男女生的危险因子可能有所不同。笔者研究发现,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受各种形式欺侮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的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侮经历有关联。
   
  本组资料分析结果还发现,有自杀行为的学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感到心情不愉快的报告率高达81.6%,说明学习压力过大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学业失败或考试失败导致学生自杀的个案并不鲜见;此外,孤独感倾向、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导致失眠、长时间伤心甚至绝望,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均有密切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有自杀行为的学生想离家出走和曾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均较高。离家出走一方面是一种反抗倾向,与自杀意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父母教养方式不良间接影响学生的自杀意念。上述这些影响因素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研究[4-6]。
   
  近年来,从全国各高等院校中不断传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杀的消息,对此,人们感到十分惋惜,并纷纷提出和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形成可能并不是起源于大学,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小学甚至更低的年龄阶段。但在现实中,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认真地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做好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工作。有学者指出,早期不当的教育及生活体验为青少年自杀心理形成作了铺垫,而生命教育的不足是造成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间接原因[7]。因此,建议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确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04-105.

  [2] 邓顺古.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5,17(3):170-171.

  [3] 马琅.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侮经历现状及相关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45-446.

  [4] 范存欣.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17-220.

  [5] 张志群.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52-855.

  [6] 金红霞.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6):374-375.

  [7] 黄伟伟.青少年自杀行为和心理原因探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4):111-11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510180;广州市南武中学

作者: 麦锦城,丁元庆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